自在(一)
魔猿,仙龍,眾生,天人,真我。
諸身齊聚,光影之燦爛,渲染了半壁天穹。
縱然諸天神魔現世,也遠不及此!
把界內之雲國,映照得如同遠古神國。
兩尊洞真法相,三尊衍道法身,一夫當國,過線者死!
姜望劃出線後沒有再說話,那磅礴軍陣、十萬勁旅,也沒有再發出聲音。
荀九蒼是沉默的。
哪怕那道虹橋如此刺眼。
哪怕那隻見聞仙舟,幾乎要壓在他的腦門!
彷彿他這時候才突然想起來,姜望是什麼人。
等到姜望說不談了!他才突然覺得,也不是不可以談。
先前想不明白的,現在也能想明白——
無非是鎮河真君對雲國裡的某些人,甚至是對凌霄秘境這個地方,有最高的珍視。
不能容許一丁點風險,不會讓任何人冒犯。
他甚至在這時候也想起來——
姜望就是在這裡,逼退了忘我人魔燕春回,逼得燕春回“改道”
而自那以後,姜望的道身一直在此坐鎮。
這地方對他有多重要,他並沒有吝嗇讓這個世界知道!
那顆填滿了中央帝國威嚴、沉湎在天下第一之榮光的腦袋,這時候才能真正有幾分站在對方角度上的思考。
那擰得更深的額壑裡,才不只剩下“我覺得”。
道國內部現在十分緊張,三脈和帝黨絞在一起一致對外,但眼睛都盯著彼此看。人心難定,互相猜疑。誰勾結平等國,誰是一真道,誰為道國計長遠,誰的路才是對的。
他不是一真道,可他也不喜歡道國被搞得亂七八糟,什麼仙人,什麼武道。道門多少要純潔一些,不能像一真道那麼極端,也不該千奇百怪,什麼牛鬼蛇神都出來。
在大羅山的立場上,他維護道門。在八甲統帥的立場上,他維護道國威嚴。對於一真道的態度,他並不激烈。雖然持反對意見,但並不視之為道敵,只視為道門內部的理念紛爭。
他個人的態度並不等同於大羅山,卻也代表了很大一部分道修。
從殷孝恆突然身死,到中央帝國四處出擊,風雨已至,雷霆待發。他身居如此高位,雖是緊急出關,卻也嗅到了危險,預感到或有不忍言之事發生,而在他個人的立場上——在內,他希望彌平道門內部的裂痕;在外,他希望鞏固道國對外的威嚴!
最好是道國萬古長青,最好是道門永世長存。
所以葉凌霄這麼多年安坐於彼,混了不少資源,而竟不知敬畏,偷偷加入平等國,對抗霸國體制——一定要得到殘酷的教訓!
所以他來雲國的態度會這樣堅決。
但姜望拔出劍來,卻比他更加激烈。
他只是希望姜望讓一讓路……
姜望把路斬斷了!
眼前這一道劍虹彷彿生死門,誰都不需要去驗證姜望的決心。他說出口的話,就是他斬出來的劍。此劍上開天海,下分長河,壓諸天萬界,冠絕同代之間。
現在放在荀九蒼面前的選擇,只有兩個——率軍衝線,盡死於此。或者班師回國,無事發生。
他這時候才忽然覺得……
請三刑宮的法家宗師來監督,未嘗不是一個好辦法。
說不定法家聖地的人在訊問上更專業,更能把平等國孽黨揪出來,讓姜望都無話可說呢?
總好過麾下兒郎就這樣不值當地埋葬在這裡?
他領大軍在此,和姬景祿聯手,也未見得能衝得過這條劍虹。
雖說將軍為國,死當無憾。但就這樣死在姜望手中,是不是也太不值當了一點。葉凌霄的身份已經暴露了,雲國上下並沒有第二個值得重視的對手,那位凌霄閣少閣主,也不過是神臨境。
哪怕他死之後姜望一定會付出代價,此行的意義又何在呢?只是單純地替道國結個仇,引天師甚或掌教前來,強殺聲名如此之重的姜望,招致天下之怨?
可要是就這麼灰溜溜掉頭回去。
臉可真的就掉在地上了。
他個人丟臉也就罷了,豈能輕擲中央帝國的顏面?
荀九蒼從來沒有想過真正與姜望為敵,也沒有想過在中央帝國的龐巨壓力下,姜望竟然真敢拔劍!
以至於陷在這樣尷尬的境地,進退維谷。
他站在那裡沉默,希望沉默能夠讓姜望懂得,這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