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量超過兩萬的戰爭集團,而最近剛剛獨立編制的第九艦隊——其前身為隸屬第三艦隊的「蒼炎」突擊分艦隊,卻?有五千戰艦的數量,但在機動力上卻遠遠駕凌於其餘八支列階艦隊。
至於尚在帝都整編的「深紅」第十列階艦隊,則在數量上更為稀少。對於普通列階艦隊而言,就算將負責補給聯絡的附屬後勤艦列壓縮到最小,三千戰艦的編制其實也已經抵達了獨立作戰的最低下限,其作戰半徑最多隻能貫穿兩座恆星系。而在動輒跨越十數座星系的侵攻作戰中,它能勝任的,大概也只有擔任根據地的護衛職責。
然而,第十艦隊在艦種構成上卻有其特殊之處,並以其彌補了通常列階艦隊所面臨的作戰半徑限制等問題——隸屬第十艦隊的三千戰艦中,並無一艘後勤艦,清一色均為侵襲艦。
侵襲艦的定位是「長於遠端奔襲」的「一舉扭轉戰爭形勢的戰略兵器」,由艾紐霍嘉爾一族主導其研發,採用了包括「同位消隱系統」、「多重磁軌炮」、「泛用式能源?換系統」、「束光防禦陣列」等一系列革新技術。可以說是帝國戰爭科技的最高結晶。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雖然其實早在六年前,侵襲艦就已經於斯諾德亞恆星域完成了最後的校驗,並且在此後持續不斷地改進下,其效能已經趨近完美,但卻始終沒有在虛空的戰場上扮演過主力。
之所以會如此,一方面是由於帝國早期戰爭大多為防禦戰,並給這種傾向進攻的戰略兵器留下太多出場的機會,另一方面,有關侵襲艦的基礎戰法尚未確立的事實,也確實讓諸提督不敢隨便使用這種造價幾乎三倍於普通突擊艦的昂貴兵器,而時常將之作為預備軍力?於後方。
「……原來如此,也就是說軍部希望由我來確立侵襲艦的基礎戰法,是嗎?」看完艦隊資料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