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們提及了盜墓的事情,我跟他亦是在做知識性的交流,自從決定做了了摸金校尉之後,我對盜墓一事也曾經做了大多數的書籍參考,這總歸與我父親以前所蒐集整理下來的書籍。
第二十三章 盜墓高手(下)
古墓是人生終止時最後的定格,也是儲存墓主生活時代的若干文化資訊的府庫。疊疊累累的古代墓葬屢經滄桑變故,因各種原因往往多遭破壞。而最通常的破壞形式,是有意的盜掘。歷史上的盜墓相當普遍,甚至曾經成為某些區域的地方風習,成為某些家族的營生手段,成為某些社會群體的行業特徵。
盜墓,是淵源古遠的社會文化現象。新石器時代的考古資料已經可以看到有意識的墓葬破壞現象的遺存。在春秋時期“禮壞樂崩”的社會變化之後,厚葬之風興起,於是盜墓行為益為盛行。
厚葬習俗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時期,於秦漢時期達到全盛。比如漢代制度規定,天子即位一年,就以天下貢賦的三分之一“充山陵”,修建帝王墳墓。即使史稱“簡約”、在遺詔中明令不許厚葬的漢文帝,其霸陵在晉代被盜時,也“多獲珍寶”。李山教授說,厚葬習俗根源於中國傳統的禮治觀念,與古人相信靈魂不滅的迷信思想有直接關係。中國古人講尊君、講孝道,又很要面子,厚葬就可滿足這種種心態。《呂氏春秋?節喪》記載,當時人們往往用一些能顯示身份、地位的專用品及大量的生活資料和珍奇完好之物隨葬,其後人也以此為榮。正所謂“欲侈其葬,則心非為乎死者慮也,生者以相矜尚也”。
司馬遷寫述中山地方風習,注意到“掘冢”行為的普遍。掘冢盜墓雖然是“奸事”,當時卻有人因此起家致富。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