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專門稟報皇宮搬遷的事宜。
末哥王爺與兩人交談了足足半個時辰的時間,詢問了很多的事情。
末哥所有的詢問,都是直接針對阿合馬的,好像劉秉忠不存在一樣,此刻阿合馬也毫不客氣,標榜自身的功勞,詳細說到了搬遷之中的諸多事宜。
劉秉忠成為了陪襯,而且是毫無作用的陪襯。
這一刻,劉秉忠明白了,他被阿合馬利用了,近一個月的辛苦,所有的功勞都是阿合馬的,他這個漢臣,淪落為阿合馬的跟班。
這一刻,劉秉忠也突然醒悟了,他感覺到張文謙之前所說的很多話語,好像是不成立的,記得當初負責皇宮搬遷事宜的時候,張文謙要求他抓住機會,好好的表現,並說蒙古王國的發展,是離不開漢人的,最終還是要依靠漢人來管理天下。
張文謙希望劉秉忠好好表現之後,為朝中漢人爭取到好的處境。
看著不拿正眼看他的末哥王爺,以及志得意滿的阿合馬,劉秉忠竭力壓制自身的脾氣,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在人屋簷下的淒涼。
其實他劉秉忠也是漢人儒士之中的佼佼者,一身的能力和本事,兢兢業業的為蒙古朝廷做事情,最終換來的卻是這樣的結局。
十月十五日,蒙古大汗忽必烈正式出發,前往中都。
劉秉忠連陪同忽必烈前往中都的資格都沒有。
末哥王爺坐鎮中都,迎候大汗忽必烈,合丹等諸多蒙古王爺以及左丞相阿合馬等人,則是陪著忽必烈前往中都,至於說劉秉忠,則被留下來善後。
所謂的善後,也是在阿合馬的授權之下,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能夠做,都是有規定的,不能夠逾越半步。
劉秉忠徹底的心冷了。
也就在這個時候,劉秉忠發現了異常。
張柔的家人,在遷都的過程之中,有好幾個人先後離開了開平城,卻沒有返回。
張柔的家人是不可能到中都去的,那裡沒有他們的府邸。
經過幾天的觀察,劉秉忠覺察到了什麼,可是他沒有開口,沒有稟報。
朝廷上上下下都在關注遷都的事宜,要知道遷都對於每個人都是有影響的,誰能夠早些跟隨大汗忽必烈到中都去,且得到賞賜的府邸,誰的身份就不一般,至於說其他的小事情,幾乎就沒有誰注意,等到真正注意的時候,早就既成事實。
劉秉忠並沒有按照阿合馬的要求積極的善後,而是在自己的府邸裡面四門不出。
其實劉秉忠也開始了思索,也算是選擇,將來究竟準備怎麼辦,還是誓死效忠蒙古朝廷,效忠大汗忽必烈嗎。
信心的動搖是很短時間的事情,在思考這些事情的時候,劉秉忠其實已經產生了動搖,他想到了一個可怕的後果,那就是張柔若是也投降了大宋朝廷,那將產生什麼樣的波動,他這個舉薦過張柔的漢臣,豈不是和王文統一樣,會被徹底的清算。
舉報張柔的事情,劉秉忠更是不會做,當初就是因為他與張文謙等人落井下石,導致王文統被斬殺,導致朝中的漢臣地位急劇下滑。(未完待續。)
第二百九十九章 敗亡的前兆
就在蒙古朝廷準備遷都的時候,臨安府城也發生了大事情。
右丞相、樞密使賈似道突然開始推行經界推排法。
經界推排法並非是賈似道的首創,大宋朝廷已經實施過好幾次了。
所謂的經界推排法,就是清丈田畝,核實賦稅的辦法,以縣為整體,以都保為單位,選任公平之人,核實田畝和賦稅,造圖冊記錄,使民有定產、產有定稅、稅有定籍。
經界推排法以前稱之為經界法,賈似道此次加上了推排兩個字,以示區別,其實意思與以前是一樣的。
大宋朝廷的財政危機,一直都是存在的,賈似道出任右丞相、樞密使,掌控了朝廷大權之後,想方設法的解決財政的危機,景定三年推行了公田法,兩年不到的時間,又推行了經界推排法,其目的就是為了能夠收取到足夠多的賦稅,維持朝廷的運轉。
應該說賈似道的想法是很好的,可惜實際實施起來,就不是那樣了。
就說這公田法,推行兩年多的時間,真正的官吏士紳有效的躲避了公田法的推行,而那些稍稍富裕的百姓,則是倒在了公田法的推行上面,為了能夠完成朝廷下達的任務,地方官吏想方設法將負擔壓到尋常百姓的頭上,導致大量的農民破產,被逼無奈變成了佃戶。
再說大宋朝廷所面臨的局面,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