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今年二十三歲,當年百戰餘生,喜得嬌妻愛兒,高興啊,取名有家,從此有家,自此有樂;老二十了,取名有衣,但求衣食無憂,茅屋薄田,耕讀怡然,夫復何求!老三今年十六,取名有錢,那時我就想,有家有業,有妻有子,衣食充足,再有點錢就夠了,就滿足了……為父就這麼點想法這麼點要求!”
“你們出生,宮中都有賞賜,後來皇上取笑我:‘小眼睛的,怎麼就這麼點出息,像個鄉下老農。’為父回道:‘蒙皇上隆恩,此生大幸矣!一家人和和美美,時節能吃上肉,過年能穿新衣,吾願足矣。’皇上大笑。”
“為父一則真的感到幸福,幸福得有些昏頭搭腦,從死人鮮血中爬出來,百十餘戰留得命在,得愛妻,育佳兒,此中愉樂,何可道哉!二則也是習慣做法,低調求存,我要讓皇上知道他的小馬僮胸無大志,小富即安,目光短淺,名利淡漠,世事不知,讓皇上不注意或少注意為父,我要為何家多生些兒子,讓何家開枝散葉……”
“歡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安居京城十幾年,百事不管百事不問,沉醉於天倫逸樂。偶爾聽到一些訊息,總是想,大明朝將星如雲,名臣如沙,低調,乖順,淡泊的小馬僮離皇上的利劍有十萬八千里,所憂何來……待到胡惟庸大案起,一夕驚醒夢中人,清醒過來,情勢已不堪如此,後悔來不及了。所以後來老四出世,命名為不可,為父提醒自己,不可疏忽,不可耽於安樂,不可閉眼睡覺,不可忘了何氏家族目標,不可有一絲大意……我剛才說過,也許今晚就是我們父子最後的相聚,從此永無重逢之日……我後悔死了,忘了爺爺臨終囑咐,忘了何家滿門安危,我悔……”
“父親不要自責,我們父子相得相親,我們永遠感謝父親的庇護與撫育,人生苦短,百年如過隙,只有心中那份歡樂,才是永恆不滅的,既然我們曾經擁有過,又何懼一朝灰飛煙滅!”何有家微笑著對父親何小眼說。
此情此景,此時此刻,何有家微笑,真的微笑。他的微笑蕩起一股暖流,在寒冷的大帳中衝撞,何家父子都笑了,真的笑,發自內心的笑。
“何況事情並非毫無轉機”,何有家接著說,“我想這場仗打完之後收兵回朝,父親立刻向皇上辭官,象湯和大將軍與劉伯溫大學士一般,從此隱逸深山,不涉凡塵,一家人快快樂樂終老林泉,有何不可?”以退為進,以退求生,是消極的進攻,也是無奈中的良策。
“遲了遲了!大哥你想一想,憑父親如今的地位,皇上能讓他退嗎?就是退了,又能退到哪裡?大家看李太師的結局就明白了。”何有錢說道。
位居大明“勳臣第一”的太師韓國公李善長,洪武二十三年被抄滅,時年七十七歲,退仕家居十餘年。一家老小七十餘口無一能免。
殺李太師的理由是:皇上的密探告發,李太師的侄子是胡惟庸侄女婿,兩人轉了幾個彎沾上親,皇上認為,胡被滅,李必怨。於是皇上借星辰異變,應殺大臣禳避為名,一夜之間突然下旨,李氏一門風吹霧散。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十二節、何家危局
【作客江湖按語:有的事怎麼都不能做,死也不做,有的東西怎樣都要堅持,死也要堅持,這也許就是天道,也許是人類永不墮六畜輪迴的天道。】
十二節、何家危局
“湯和大將軍是皇上赤足玩泥的發小,皇上素知湯和質樸忠實,才能只及中人,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多蓄幾畝地,多養幾對牛。而且大明立國之初,皇上收縮兵權,湯和適應形勢辭職,皇上當然大喜,讓他風風光光終老田園。劉伯溫大學士智計百出,也許他才是真正能看透皇上心機的大明第一人。劉伯溫運籌帷幄,百謀百中,常與皇上獨對密語,而終身不洩一字,雖至親好友不知一毫,才智過人且謹慎如此,他才是非常之人。”
“也許他從跟隨皇上的第一天就看清了皇上的虎狼之性,所以避功讓功,屢次堅辭封賞,堅避高位,在戰事倥傯之中,時時處處宣揚自己求學問道,隱逸僧道的志向與愛好,他無時無刻不在提醒皇上和大家,他劉伯溫是出世之人,透過紅塵求證大道。元季大亂,隨皇上義軍救民於水火,是出世者入世救難,他的最終結局是出世脫俗,所以大明立國後,他協助制定典章禮儀,然後求歸,飄然而浪跡山野,見首難見尾。他才是明察之人,明理之人,是見機智者,為父萬不可及。”何小眼補充道。
何有家茫然若失,轉過頭看看大家,看看父親,沉默了。
“或許,或許父親可以彈劾藍大將軍,向皇上揭露他不法忤逆情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