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帶來各種物資來幫助劉備渡河,陸城軍的戰力無敵,可陸城軍在他們還有什麼功勞可言,沒有功勞可撈,那他們舉兵不就成了勞民傷財,縱然世人不說,可史書自有記載。
諸侯以匈奴作亂請劉備回師幷州,劉備為了把戲做足,故令戲志才約束黃忠、張遼諸部,不得於匈奴浪戰,因據守城池,等待大軍回幷州後再於匈奴決戰。
外部因素已解決,劉備必須得加快轉移百姓的速度,因此他把兒童組織在一起,以家族、同鄉、同城、朋友等關係的孩童組織在一起,兒童們不論男女都坐大車,同時有陸城學子教他們讀書識字。
本來劉備這項政策推行很難,可聽到孩子能讀書、習武,反對只剩驟然下降,當然有此良機劉備不會不對他們進行洗腦,劉侯給你們吃飯,給你們穿衣,給你們讀書學武的機會,等你們長大一定要報答劉侯。
漢代是個講究忠孝禮義的時代,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雖然學子沒說的那麼直白,可就是那個意思。
荀曾聽過一課,雖然覺得有些不對,可有說不出哪裡不對,劉備命學子教授人讀儒家之書,乃是開啟民智之大事,有何不可,再說忠孝節義本就是儒家宗旨。
劉備的退軍荀也認同,民為重君為輕的說法荀還是認同的,董卓還想挾天子以令諸侯必定不會再傷天下,可這百萬百姓不小心就會死傷許多。
縱然劉備軍糧陸續運來,加上天暖挖了不少野菜,可依然有不少老人被餓死,為何是老人?優勝劣汰而已,為了子孫能活下來,許多老人絕食而死,當然荀曉得這必是賈詡之計。
把老人聚在一起,就要有一個人有此念就會引發榜樣的力量,其餘老人感動下必定會接連絕食而死。
荀看到那成千上萬的老人餓死,突然對賈詡升起無數惡感,其實他心裡明白糧食不足,註定要有餓死,不止這被轉移的百姓,就連諸侯治下也是,有許多百姓沒飯食只能造反,造成更大的傷亡,而士族們照樣衣食無憂。
造成這一切的就是士族的土地兼併,土地大部分都在士族手裡,只要士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