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部分(3 / 4)

小說:大宋金手指 作者:噹噹噹當

李鄴。長槍挺刺,李鄴側身盤槍,同時刺向李全的腰眼。

“四娘子?”只從李鄴這一個動作上,李全便知道是誰傳授了李鄴槍法。他腦中電光火石般一閃,楊妙真青春年少時的模樣又浮現在他面前。

聽說她如今已是大宋賢妃了……

心中如此想,李全手下卻沒有放鬆,鐵槍橫掃。只是一和,便將李鄴自馬上掃了下來。若不是有甲冑護體。這一下便足以讓李鄴斷上幾根肋骨!

李全回槍再要刺時,李鄴身後的騎兵已經潮水般湧向他,他雖是勇猛。卻也不得不暫避鋒芒。而且見著主帥旗幟,流求步卒也向這個方向推來,離此沒有多遠了。

“饒你一命吧。”李全心中有些不甘。領著餘部向史天澤逃遁的方向追去,跟隨他的,都是這支蒙胡部隊中最為精銳地探馬刺軍,故此雖是大敗,卻仍不零亂。李鄴灰頭土臉地自地上爬起,看著起先搶在他身前的那兩個騎兵,他們都是咽喉中槍,已經氣絕了。他神色懊惱,輕輕將其中一人尚大睜的眼睛闔上。

自己到得最後。還是未沉住氣。故此才會有此險。

自責讓他忘了大勝的喜悅,見他不上馬。那些騎兵也不再追擊,而是護著他等待步兵上來。

好一會兒之後,李鄴才重新上馬,他無意再去廝殺,而是回馬奔向本陣。戰鬥已經進入尾聲,剩餘的事情便是打掃戰場了。

“李參領,俘虜除了蒙胡外,還有金人、契丹人和漢人,當如何處置?”吳房見他神情肅然,便上來問道。

李鄴一頓之後,哼了聲道:“蒙胡盡數活埋,其餘押送回去挖礦,咱們徐州正要礦工!”

“還當立刻上奏朝廷才是。”吳房又提醒道。

“知道知道,老吳,今日……多謝你了。”李鄴有些羞惱,但想起當初趙與莒曾說過的話,他還是向吳房道謝。

夏村大捷的訊息,僅用了四日便傳到臨安,《大宋時代週刊》第一時間對此做了報道,報道之末,還配了鄧若水親自捉刀地《華夷之辨考》一文,這篇文章並非由趙與莒授意,只是鄧若水針對與蒙胡軍隊兩名指揮官史天澤與李全都是漢人之事有感而。在《華夷之辨考》中強調,分辨“華夷”並不依靠血統,而是依靠是否接受華夏的“道”,也就是價值觀。

“夷狄之有君也,不若諸夏之亡。何也,道之不行也。此道,為愛於其國、敬於其長、友于其朋,為仁,為禮,為至善。為好學,為勤思,為進取,為包容。若夷狄亦行大道,則夷狄為華夏矣,若華夏失愛國之心、敬長之意、友朋之誼,無仁、無禮,不求至善,棄學、惰思、自封、偏狹,則華夏亦為夷狄矣。”

鄧若水這番話出之有因,上次因為流求貨物衝擊大宋民生之事雖然平息下來,但水面之下仍有暗流,特別隨著“博雅樓學士”地任命,有人便在傳說天子欲於大宋行流求之政,是“變諸夏於夷狄”,針對此種觀點,鄧若水以為是否為“諸夏”,並不在於政治制度,而是在於文化與民族特質。

“鄧平仲這番話寫得妙極!”

趙與莒一邊吃著自己的早餐一邊看報紙,他的時間總覺著不夠用,故此連早餐時間都不得不一心二用了。聽得他嘴中含著紅米粥還含糊不清地嘟囔,楊妙真撇了一下嘴,給了他一個大大地白眼,韓妤則抿著嘴輕笑,將一個剝好地雞蛋放在他的碗中。

“陛下,那李銳之事當如何說?”吃完飯後,楊妙真問道。

楊妙真對於政事,從不過問,除非與軍務有關。趙與莒雖然教了不少戰略戰術與戰爭知識與義學少年,但那全是紙上談兵,論及對此時戰爭的瞭解,遠遠比不上楊妙真,故此她過問軍機,也算是起了參謀作用。流求之事,因為與她有著密切關係,故此趙與莒一般都會與她通氣,比如說李銳之事。

李銳地血書前日送到趙與莒處,對於這份血書,趙與莒在感其赤誠的同時,也覺得有些為難。他畢竟沒有親自與這李銳打過交道,只能透過間接渠道判斷他的忠誠,而這轉過一道手的間接渠道究竟是否準確,他心中還是存疑。

“我已經批覆了,准許李銳入伍,若他都是作偽,量他一人,也翻騰不出什麼花樣來。若是赤誠,我不允的話,豈不是傷了義士之心?”

趙與莒回應這話時沒有用“朕”字,實際上,在楊妙真與韓妤面前,他用“朕”自稱的次數越來越少了。

他擔心,整日“朕”來“朕”去,會讓他忘記什麼才是“我”。

“陛下……”楊妙真一把抓住趙與莒的胳膊,眼睛裡閃閃亮的:“我也要去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