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2 / 4)

小說:別讓誤診害了你 作者:鼕鼕

炎”,即便診斷為“慢性結腸炎”也不是都與大腸癌有直接關係。與大腸癌關係最為密切的是“潰瘍性結腸炎”。這種疾病的主要症狀是腹痛、腹瀉,糞便中有血或膿血,可有發燒、消瘦等。一旦患病,多遷延較長時間不能痊癒。

結腸鏡檢查可以發現大腸裡有廣泛的潰瘍和炎症。這種病人經過醫生的正規治療,大多數可以控制,極少數病情較重、多年不愈的潰瘍性結腸炎病人中,有比正常人更多的機會發生大腸癌。

根據資料統計,潰瘍的病變範圍愈大,癌變的危險愈高;結腸炎遷延不愈的時間愈長,癌變的機會愈多。

患潰瘍性結腸炎以後前8年的癌變機會僅1%以下,其後,每年患癌的機會增加0�5%~1%,20年以上的癌變機會可達5%~10%。因此,10年以上不愈的全結腸潰瘍性結腸炎,應警惕癌變的可能,要密切隨訪,堅持治療。

潰瘍性結腸炎和腸癌在臨床症狀上有很多相似之處,有時確實很難分清,有經驗的醫生經常從這幾個方面鑑別:潰瘍性結腸炎首次發病多為30歲以下的青年人,有反覆再發和再緩解的特徵;而腸癌則是多發於成年以後,呈持續加重的情況。從臨床症狀上看,與上述潰瘍性結腸炎的典型表現有所不同的是,腸癌可出現排便習慣的改變,比如,左側結腸癌發生便秘或腸梗阻較多,右側則以腹瀉多見。但最根本的鑑別腸炎和腸癌的方法還要靠腸鏡或鋇灌腸及其他實驗室檢查。

這個病人從什麼時候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的不能詳細瞭解,但她顯然是病史很長的一個,醫生對她的癌變警惕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腸鏡做得不太理想,這種情況在臨床上也常見。沒有捕捉到病灶只能說是經驗不足或患者病情複雜,還不能定性為醫療失誤。我在臨床上曾碰到一例醫生做腸鏡時發生腸瘻,就是把患者的腸子捅破了,這就屬於醫療事故了。這個患者後來在腸瘻修補術時輸血又染上了丙型肝炎,真是“屋漏偏逢連陰雨”,後續的治療費用都是由醫院承擔的,還賠償了一筆錢。

txt小說上傳分享

活檢不是唯一“金指標”

如果潰瘍發生的病灶微小,黏膜腫脹或表面組織壞死,做腸鏡取活檢時有一定侷限性,必須從多方位取組織,一般要取4到5塊。看準第一塊組織最重要,因活檢後可能出血,影響操作視野。對疑有黏膜下癌腫,須在同一部位重複深鉗咬取標本。如果第一塊組織取出後出血,就有可能影響其後組織的選取。

像這種病人的腸鏡檢查,有時活檢僅取到黏膜表面或壞死組織,活檢後黏膜破損或壞死組織脫落再刷檢,可檢出黏膜下癌腫。刷檢應在活檢創面和出血糜爛灶進行,並捻轉細胞刷,以增加與病灶接觸面。如果她的醫生做到了這一點,可能會提高腸鏡檢查的準確率。有的時候,大腸腺瘤癌變可位於腺瘤的不同部位,所以不能單憑活檢來判斷有無癌變,比較保險的是應行全瘤電切摘除,進行連續切片病理檢查,確定有癌變後再決定手術方案。

結腸癌的誤診率為41%,其中青年人結腸癌的誤診率達70%。

。 最好的txt下載網

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及治療

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迄今尚不清楚,但多數學者認為它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推斷患者的結腸黏膜經病原體感染後,可能誘導體內產生對於自身結腸上皮具有殺傷作用的抗體,免疫複合物或免疫淋巴細胞使腸管免疫防禦機構破壞而發病。因此,潰瘍性結腸炎是否與痢疾有關還很難確定。

潰瘍性結腸炎大多數起病緩慢而輕微。持續或反覆出現黏液血便或血便是其最常見的症狀,也可伴有腹瀉、腹痛、發熱、消瘦等。這種情況下就要考慮是否患上了潰瘍性結腸炎。確診需要做腸鏡或X線鋇灌腸。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難治性疾病。難治的主要原因在於其病因不清,無法做到對因治療。目前只知道它與自身免疫、感染、遺傳及精神神經等因素均有關係。對於此病的治療,患者要有一個理性的認識,不能聽信所謂的偏方秘方去追求“痊癒”。因為,到目前為止,無論國內外還是中西醫,都缺乏這樣的手段。但控制病情發展、發作還是能做到的。基本方法是綜合治療,包括一般治療,比如休息、飲食、營養,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及對症治療和藥物治療等。如果是頑固性全結腸炎或中毒性腸擴張經內科保守治療無效,併發結腸癌、腸穿孔、膿腫與瘻管形成,就應考慮手術治療。

結腸癌的防治

結腸炎的癌變只佔結腸癌的一部分。對於沒有潰瘍性結腸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