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輪生命歷程,這個時候世界復又太平了,秩序就可以重新得到恢復,太陽系將回歸到他的原生態,迴歸宇宙本體面貌等等。可惜大洪水時代沒有到來,諾亞方舟也沒有在西拐莊出現,作為哲學家的王中華卻因病死掉了。
像我喜歡的這個王中華,他整的那一套想象的成分太多,也含有憤世嫉俗的成分,是個真正的烏托邦。能夠讓我感到理論與實踐可以結合並有可能落到實處的外國的哲學家中,我比較喜歡諾齊克,我知道諾齊克已經很晚了,這位了不起的哲學家同癌症抗爭了七年之後,終於在2002年1月23日與世長辭,而這個時候,我還沒有讀過他的書。我是在一次出席北大哲學研討會上,獲得了對這位傑出人物的認識並心嚮往之。
諾齊克走後,他的名著《無政府、國家、烏托邦》曾傳到中國,他希望保障每個人的基本權利,建立“最弱意義的國家”,為人類謀求最好的、可以操作的“烏托邦”等等。這些理論給了我重新開啟對世界認識的一個別樣通道。“哲學是邏輯的詩”,在諾齊克那裡,這句話得到了驗證。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嶽南:大師之後再無大師(14)
盜墓小說如同廁所文學
吳懷堯:之前你提到《羅馬史》的作者德國人特奧多爾·蒙森,據我所知,百年來,在紀實文學作家中,只有蒙森在1902年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而這一年的竟爭異常激烈,有享譽世界的文壇大腕托爾斯泰、左拉、斯賓塞、葉芝、卡爾杜齊、顯克維奇等人,但諾將評委會最終選定了同樣傑出又易讓人接受的蒙森。其獲獎的理由是:“既有完整而廣泛的學術價值,又有生動有力的文學風格……他的直覺能力與創作能力,溝通了史學家與詩人之間的鴻溝……今世最偉大的纂世巨匠,此點於其鉅著表現無疑。”你認為自己是否有望成為蒙森第二?
嶽南:好像還有邱吉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得過這個獎。此著分四卷本在倫敦出版,1953年獲諾獎。儘管這個獎對邱氏來說,有為他此前沒有得到和平獎而彌補、平衡的味道,但畢竟是以文學獎的面目出現的,所以這部著作也應看作是紀實類的諾獎受益者。至於做蒙森第二,沒想過。蒙森是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哲學與文學家,屬於百科全書式的大學者。
蒙森與後來的傅斯年一樣,都是受蘭克史學影響很深的人,從他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蘭克學派的影響,也可以看到實證主義史學的痕跡。然而,他與傅斯年的幾乎全盤照搬又有所不同,蒙森卓然樹一家之幟,不屬於任何一個學派,因而曾被柯林武德稱作為“實證主義時代遙遙領先的最偉大的歷史學家”。我與蒙森出生的環境、受的教育和訓練等等皆不同,寫不出像《羅馬史》那樣深沉博大又文采斐然的《中國史》。
吳懷堯:考古在中國方興未艾,這是否表明中華民族喜歡懷舊,對舊事物情有獨鍾,近百年來,幾乎所有的創新都來自西方,對此你如何看?
嶽南:不只是在中國,考古這個行當在世界各地都是熱的。與你的提問恰恰相反,中國人並不喜歡懷舊,恨不得把舊事物特別是舊的文化遺產全部砸掉焚燬,扔入歷史的垃圾堆才感到舒服痛快。中華民族確實創造過光輝燦爛的文化,有過鼎盛之時,但通觀歷史,對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的貢獻卻與這種光芒極不相配。當新的王朝推翻舊王朝的時候,勝利者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前朝的廟宇、宮殿、樓堂館舍一把火燒個精光,然後是城牆拆除,器物砸掉,這種文化滅絕式的浩劫從著名的項羽率江東子弟兵火燒阿房宮、秦始皇帝陵園開始,一直延續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達到歷史的頂峰。所以說,中國文化自身破壞性大,對世界貢獻小。談到西方的發明創造,在遠古的時候就很了不起,近幾百年主要是在地理大發現的基礎上,刺激並引發了工業革命。東方或中國沒有搞,閉關自守,所以就落後了。
吳懷堯:盜墓小說一直是中國古典文學的保留品種之一,《搜神記》、《太平廣記》、《聊齋志異》,這些家喻戶曉的古代作品裡都有“盜墓”的身影。目前盜墓類的“懸疑小說”頗受年輕讀者喜愛,對這些透過網路走紅的新銳作家的作品,你有看過嗎?他們中的一些人曾公開或私下表明受過你的影響,對於他們的作品你能否評價一下?
嶽南:現在街面上擺著的那些年輕人寫的盜墓小說是個很淺薄的東西,跟廁所文學差不了多少,應該叫如廁小說才正確。有的作者或公開說受到我的作品一些啟發,但他們的東西與我的不是一回事。所謂考古紀實文學再有幾年就寫完了,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