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東南方向遙祭明孝陵;題詩寄慨;泣下沾襟:
十年橫海一孤臣;佳氣鐘山望裡真。
鶉首義旗方出楚;燕雲羽檄已通閩。
王師枹鼓心肝噎;父老壺漿涕淚親。
南望孝陵兵縞素;看會大纛纛龍津。
張名振部海師在鎮江停留了兩三天,清江南總督馬國柱同駐南京的滿、漢官員會商後;緊急派提督管效忠領兵由浦口、增援儀真、瓜州;阿思哈哈番尼堪領兵由龍潭救鎮江。明軍在清軍到達之前;回舟東下。三月初六日;張部明軍四五百號在揚州府屬呂四場登岸;擊敗防守清軍;繳獲大河營守備印。這就是初入長江之役。
。。。。。。。。。
簡單扼要描述一下張公煌言和張公名振在東南的抗清鬥爭。
西湖三傑者,嶽公武穆、於公忠肅、張公蒼水!
單使漢族在,三公便在。
西湖有嶽、於二公墓,舟山有張公墓。(未完待續。。)
第二百一十七章 阿母
三月二十九日;張名振、張煌言率水師六百餘艘戰船再入長江;順風溯流而上;過京口(鎮江境內);直抵儀真;在儀真城外江中焚燬滿清鹽船數百艘。訊息傳到江寧,清江南總督馬國柱急忙調兵遣將;對深入長江的明朝海師進行攔擊。張名振等人在儀真停留的時間很短就返航東下;撤回崇明一帶的沙嶼稗沙、平洋等處;此次入江是為二入長江之役。
五月十八日;張名振因兵員、餉銀不足;難以支撐其部繼續抗清,遂由張煌言統兵舟山,其親自南下浙江溫州買米七船;又到福建廈門面見鄭成功;要求鄭氏提供兵員、火藥、器械等物資以供張部堅持鬥爭。時正與滿清福建當局“和談”的鄭成功為了加大談判籌碼,答應張名振的請求,派忠靖伯陳輝統水兵五千、陸兵一萬、大船近百艘北上支援。
鄭成功的支援讓張名振認為不虛此行;回舟北返。九月初六;張名振部進抵上海縣城下;清朝上海知縣嚇得癱瘓於地;城中百姓喧傳張軍乃“王者之師”;紛紛響應,或擊殺清軍兵卒,或恐嚇清朝官員,或圍攻衙門。一時之間,上海有為明軍收復之危險。清江寧巡撫周國佐在接到松江府的急報後,立即火速領兵來援,以屠城相威脅上海百姓;這才穩定了上海局勢。無法得到上海百姓內應的張名振被迫率部撤返。
自上海退兵後,張名振和張煌言合計後認為當再率軍進入長江,這一次不再是僅入江口,而是直入江寧,以打擊清廷在江南的統治,瓦解人心。十二月。二張等率軍乘船四百餘艘溯江而上;十八日由三江營駛過焦山;直抵南京郊外的燕子磯。
突然出現在南京城外江面上的明軍水師戰船嚇得城中清朝官員驚呼“咫尺江寧;勢甚披猖”。滿清兩江總督馬國柱、提督管效忠為防明軍圍困江寧,動搖清廷在東南的半壁江山,親自指揮駐守南京的滿、漢兵丁出城截殺明軍。
自隨魯王興軍抗清以來,不論是張名振還是張煌言都精於水戰而弱於步戰,尤其二人麾下兵馬陸戰實力更遠遠弱於清軍,又無騎軍佐應。因此雖憑水師之利震動南京,但在實力遠強於他們的清軍打擊下,二張無法在江面上持久下去,更無法在岸上立足。
有鑑於無法在陸上擊敗清軍,又受制於糧草補給,張名振、張煌言在南京城外江面上僅停留數日便再次率舟師緩緩東下退出長江。雖說這次攻入長江和前兩次一樣都沒有對清軍造成一定殺傷,更沒有攻府奪縣,但對清廷的震動卻是極大,也使沿海抗清力量和江南士紳認識到明軍水師對清廷的威脅之重。
事實上張名振和張煌言籌劃的三入長江之役的真實目的除了試探清軍在江南的防衛力量。還在於聯絡長江兩岸反清復明人士,另外也想呼應正在攻打廣東的李定國和在湖南和清軍僵持的孫可望,以圖達到聯絡東西,會師長江,恢復大江南北的宏偉計劃。
第一次進入長江時,張名振便派人密會原弘光朝禮部尚書錢謙益、魯監國所封仁武伯姚志卓、魯監國政權都察院左都御史加督師大學士銜李之椿,除將魯監國治下抗清局面加以告之外,另外請求他們能夠提供一定錢糧支援。隨後的二入長江和三入長江。張煌言更是說服張名振,親自化裝成遊方道士秘密會見原南明兵部侍郎張仲符、明宗室朱周�1�7、原兵部職方司主事賀王盛、生員睦本等一大批覆明志士。
以錢謙益為首的原明朝一部分士紳一直在清統治區內秘密從事復明活動;在西南永曆朝廷和東南海上水師之間搭橋的主要策劃人就錢謙益和姚志卓。張煌言更知道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