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長,別說了,我們這就去和韃子拼命!”一個保安隊員漲紅著臉叫道。
“大夥都是爺們,哪有自家婆娘娃子叫別人保護的道理,大夥說,咱們去不去!”
“去,婊。子養的才不去呢!”
“只要能讓咱們的女人和孩子活下去,老子就是死了,也不冤枉!”
“走,大夥跟太平軍爺們一起去殺韃子!”
“走,去殺韃子!”
“……”
“那就別在這站了,鄉長我和你們一塊去!”
何保說著看了眼凝視他的宋襄公,深深的鞠了一躬:“宋大人,這些女人孩子都交給你了。”
宋襄公沒有說話,也沒有點頭,只靜靜的看著他們。
(未完待續。)
第三百五十二章 黃泉路上做個伴
番禺境內大小水系數百條,最大的兩條卻是鹿頭河和黃沙河,其實嚴格來說,這兩條河是同一條河,只不過一個在上游,一個則是在下游。上游的黃沙河流經整個香山,經番禺的雞鴉水道和小欖水道匯合注入東面的獅子洋。
早年間香山和番禺原本是不接壤的,元朝那會兩縣之間還隔著十幾裡海面,洪武年間香山北部地區才開始淤積成陸,那時才真正和大陸相連。正因為此,南宋滅亡後,大批南宋皇族和官員的後裔就流落定居於番禺隔海相望的香山(島),所以現在香山境內有不少趙家村。
得到清軍即將大舉進攻香山的情報後,周士相便立即進行了大規模動員,這個動員不但但是軍事力量的動員,還包括香山民眾的動員。
有鑑於清軍一貫的德性,周士相不敢將十萬香山百姓的安危寄託在他們發善心上,所以他必須動員百姓往安全地帶轉移,尤其是北線清軍必經之路的百姓,無論如何也要將他們撤離出,否則等待他們的將是滅頂之災。
香山西北部的龍眼鄉是右路清軍的必經之路,那裡太平軍安置的後營百姓也是最多,周士相讓宋襄公親自到龍眼鄉坐鎮指揮撤退行動,務必要透過新會水師將這一帶的上萬百姓全部安全運過江去。
而良字鄉一帶則是中路清軍和左路清軍的必經之地,這個區域內的百姓周士相統一指示往香山縣城撤離。其餘散落村莊若是不能及時參與撤離,則就近疏散到附近的山中。
除去往新會撤離的百姓,對於其他人來說。香山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安全地帶。清軍的首要目標就是香山縣城,一旦縣城被清軍攻佔,那城中的百姓百分百會遭到清軍的血洗。所以將大量百姓往香山縣城轉移,某種程度上不是讓他們得到安全,而是讓他們陷入絕地,好比請君入甕一般。即便是遠在後方的前山寨也不安全,因為香山沒有足夠的縱深可以防禦清軍。一旦縣城失守,前山寨的失守也不可避免,到時等待香山百姓的還是噩運。
因此很多人反對將百姓往縣城遷移。他們提到最多的就是把百姓都遷到縣城,那清軍一來就誰也跑不了。若是不遷,百姓散居各鄉各村,即便會受到清軍屠殺禍害。最終也能活下一小部分來。不致於被殺絕,畢竟百姓們對於自家周圍的地形要比清軍熟悉。清軍真來了,他們怎麼也能找地方躲。全到香山縣城來,那就是想躲也沒地方躲了。
這一點周士相不是沒有考慮過,但他還是力排眾議堅持要進行撤離行動。
香山北部集中了三四萬人口,原先太平軍的後營也幾乎都是安置在北面,所以周士相必須要將他們轉移,哪怕是轉移到一處並不安全的地方。這樣最起碼對太平軍上下,他這個大帥能交待得過去。
試想。老婆孩子的安危沒人管,在軍中的丈夫(父親、兒子)能安心替他周大帥賣命?
不管不問,任憑北部的百姓被清軍屠殺,對太平軍的軍心士氣肯定是嚴重的打擊,周士相無法接受這種事情發生。
此次清軍三路來攻是太平軍成軍以來最大的危機,也決定了太平軍能不能真正魚躍龍門,影響廣東大局,進而影響整個抗清大局,成為一支在嶺南崛起的新興力量。
所以這仗必須要打贏,在戰鬥開始前,周士相需要部下保持高昂的戰鬥意志和決心,而不是對家中妻兒的擔心。為此,哪怕轉移民眾牽涉了太平軍大量人力和物資,他也要付諸行動,不為別的,只為即將隨他和清軍做生死一搏計程車兵們能夠沒有後顧之憂。
如果太平軍打不贏這場戰事,轉移也好,不轉移也好,香山的百姓註定結局是悲慘的。
將人都遷到一處集中起來,或許也是周士相的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