Γ�娜菟�欽趴瘛!�
“從我國至呂宋,航行需要多久?”周士相問了一個他最關心的問題。
劉國軒想了想,道:“從漳州外洋海角出發至澎湖、東番南端的沙馬頭澳至呂宋北部的阿帕裡大港,這條航線每年春季三月出發,頂多二十幾天就能到馬尼拉。”
(未完待續。。)
第一千五十八章 《告鄭經書》
二十多天就能到達馬尼拉?
周士相甚感意外,因為他事先估計單靠風帆驅動的海船不可能這麼快就從福建沿海到達菲律牢。他認為的時間至少是三個月。
劉國軒隨後解釋,平時海船也不可能這麼快到達呂宋,而在每年春季的三月,會有信風,所以船速很快,這才能20多天就能到達呂宋。平常的話,也確是要兩三月之久。
甘輝見周士相如此關心呂宋,不由問道:“殿下莫非要討伐呂宋西班牙人?”
鄭襲一驚,搖頭道:“齊王,當年大兄也想討伐呂宋,未能成事的原因固然是大兄當時要準備北伐南都之事,另一個原因卻是遠征呂宋,消耗甚大,若不能在當地立足,則徒費錢糧,無功而返。”
鄭襲言外之意自然是不看好遠征呂宋之事,並且他下意識的認為,周士相真要遠征呂宋的話,他的部下很有可能會被徵召,那樣無疑是削弱了他這個閩親王的力量。雖說已經向周士相表示臣服,可鄭襲卻從沒想過到南都去做個安樂親王,他只想和大兄一樣繼續留在金廈。
黃昭皺眉道:“眼下北方尚在韃虜之手,齊王不欲北伐,反欲遠征海外,是否有些輕重不分了?”
如當年那些官員一般,在黃昭眼裡,海外華人只是賤民,不值得興師動眾。若周士相不顧北方未定,弒君的吳三桂未平,以舉國之力征討呂宋,那對於復明大計可是十分不利的。
中國之根本,在於兩京十八省,海外再多利,也非根本之地。棄根本不顧,這是要動搖眼下好不容易才取得的大好形勢的。要是因為遠征呂宋之事消耗了明軍力量,導致滿清獲得喘息,重新席捲南方,那周士相可是千古罪人。
劉國軒等人也有這方面的疑惑,一個個緊張的看著周士相。
周士相心中暗歎一聲,西班牙人對華人的大屠殺的確令他憤慨,但是鄭襲和黃昭說的卻也是現實。浙閩剛剛光復,浙江倒還罷了,破壞並不算嚴重。福建卻是一爛灘子,尤其是人口的損失不比兩廣少,這一點從他南下這一路所見所聞便能知道。
人口的急劇減少破壞的不僅僅是當地的人文居住、生產環境,更極大程度的限制了太平軍的發展,也限制了周士相的一些部署。
有人才有一切。有人就有生產,有了生產才有錢糧收穫,有了錢糧才能打造軍隊,發展國力。無論周士相對大明朝未來的設計多麼領先,多麼令人嚮往,缺少了最基本的人這一環,那他所有的設想都是空中樓閣,不切現實。
在閩地,為了體現“光復”二字,讓福建留了辮子十多年的百姓們能夠再次感知大明的好,感知齊王殿下和太平軍將士的好,周士相需要做的可不僅僅是要百姓去辮蓄髮,而是要透過各種措施恢復生產,增加人口,為此他需要提供很多東西給劫後餘生的福建百姓。分田分地分房子,給種子糧食、提供耕牛、最基本的醫療體系、教育體系的組建等等,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很多,無一處不要錢,不要投入。從江南士紳及前明降清勳貴、滿城得來的大量財富就如流水般從周士相手中流走,他卻不能將手指合攏,反而要將手指張得更大,讓“錢水”流得更快。
現在的大明,就如一個失血過多的巨人,急需補血。而人口,顯然就是血液,糧食則是產生血液的主體。恢復人口和增加糧食,在當下及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以周士相為主導的定武朝廷必須解決和重視的國策。如此一來,在北方滿清和吳三桂尚在的情形下,在各省殘破不堪的前提下,不想著北伐恢復故都,平定戰亂,卻想著遠征海外,這確實如黃昭所言,乃本末倒置,輕重緩急不分。
當初周士相決意遠征安南,是因為安南就在大明邊上,其國有大量的稻米可以掠奪,這些稻米能夠緩解兩廣的糧荒。並且太平軍的廣東水師可以壓制消滅安南人不多的水師力量,在其國駐紮的兵力也不需要太多,更重要的是,安南國內有大量漢人,這些漢人可以為太平軍的遠征軍提供人力物力,使得遠征軍能在安南扎住。另外,安南國內有幾方相互敵對的力量,這能讓太平軍透過縱橫手段,可以拉攏一方對付另一方,淡化安南對於“吳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