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田,但既然周士相這麼說了,他便試了看看,若真能增加收成,那無疑是件天大好事。民以食為天,這一畝土糧食不消多,只多上個兩三成,可就是能活人無數的。
“自生銃和熬製硝土就託給程先生了!”
周士相再次起身向程漢斌施了一禮,程漢斌見他接連兩次不屈下節,心中也是激動,忙道:“漢斌定不辱大帥所託!”
燧發槍若能製成,熬糞制硝法又確是可行,這槍和火藥的事便能得到完美解決,周士相自是興奮。他已命軍部開始籌備定裝顆粒火藥的事,軍部的上百次試驗都證明用這種定裝顆粒火藥可以讓火銃的殺傷距離增加十步左右。而十步距離在這個尚以冷兵器為主的時代,可是一個大大的跨越,若是再結合燧發槍,那太平軍將對清軍擁有絕對壓倒性的火力優勢。
周士相和程漢斌越說越投機,從自生銃說到火藥,從火藥又說到火炮,最後又談到清廷及現在的抗清局面,二人真有相見恨晚之感,這一說竟是說了一個時辰。正當周士相起意要帶程漢斌去看看第二鎮軍容時,兵部官董常清拿著一份公文急匆匆的就奔了進大廳。
“大帥,廣西急遞,天子已經棄國逃往緬邦!”(未完待續。)
第六百一十三章 天下何往
永曆棄國出逃緬甸,訊息確鑿無疑,因為這訊息是從雲南逃到廣西的大學士郭之奇帶來的。
晉王李定國為避清軍兵鋒,決定棄守昆明後,郭之奇自感雲南局面越發艱難,為了替晉王減輕壓力,他便向永曆請旨前往元江說動土知府那嵩等人起兵反清,以為晉王援應。成功說服那嵩父子反清後,郭之奇便作為永曆朝廷的使者在元江主持反清事宜。但從永曆朝廷西逃至永昌後,郭之奇實際上已經和朝廷失去了聯絡,有關天子棄國的訊息他還是從難民口中得知的。
吳三桂攻破元江,那嵩父子等人殉國後,郭之奇在總兵賴世勳部下標將沈國宣等人的保護下從城中逃出,因往西道路皆被清軍封鎖,郭之奇便決定先逃往雲南東南部的維摩州,爾後再折向南邊的國境,稍後再從國境前往滇西找尋聖駕和朝廷所在。若是找不到聖駕所在,郭之奇的打算便是去尋晉王。在他看來,只要晉王在,人心便在,局面尚可挽回。
翻越叢山峻嶺到達維摩州後,因郭之奇是永曆朝廷大學士,身份高貴,當地土官不少人也是心向明朝的,因此對郭之奇一行的到來表示歡迎,並願提供保護。但只隔了幾天,卻有難民湧來維摩州,他們帶來了一個驚人的訊息,那就是大明天子已經棄國出逃緬甸,晉王李定國在滇西生死不明。
這個訊息讓維摩州的一眾土官態度大變,有土官主張將郭之奇等人送給清軍,爾後眾土官一齊向清軍納土具文表達歸順之意。這個意見卻遭到另一批對明室尚有感情的土官反對,他們認為大明皇帝只是出逃緬甸,並不是被清軍擒殺,皇帝隨時可能再從緬甸歸國,因此沒有必要現在就背叛明朝向清朝歸附。萬一清朝在雲南站不住腳,明朝重新佔領雲南,那他們豈不是要遭到明軍的清算。
另外有不少土官表示,他們寨中有許多子弟都參加了明軍,跟隨晉王殿下的土官子弟不在少數,若他們就此降清,那明軍之中的子弟怎麼辦?
這些土官的擔憂是有道理的,自從大西軍進入雲南以後,孫可望便大量招募雲南少數民族從軍,其麾下精銳駕前軍中的少數民族將領就有數十人,士兵更達三萬眾之多。晉王李定國麾下也有很多雲南當地的土兵,其中負責象兵的全是土兵。這些雲南少數民族將領、士兵和漢族軍民一起為了反抗清軍流血犧牲,很多人已經長埋在異鄉他土。現在活下來的人雖有很多降了清,但也有很多人仍在堅持抗清。所以在不知自家子弟到底是降清還是抗清的情形下,土官們實不便就此決定是否投順清軍。
再者,這些土官也擔心他們的子弟參加了明軍,清軍那邊有可能因此對他們進行報復,所以在局面沒有徹底明朗之前,這些土官寧可再觀望下去,也不想冒然決定是否降清。亦或者說這些土官打的是待價而沽的念頭,畢竟不管是明朝還是清朝,對他們這些打蒙元起就世襲雲南的土官,都必須要安撫,而不是發來大軍攻打,那樣得不償失。為了儘早穩定雲南局面,清廷必須要安撫這些土官,否則再來一個元江之變,清軍也吃不消。安撫,則要實利。不急於表態降清的土官們,其實便是想看看清廷能給他們多少實利。
土官們為了是否降清爭執時,卻有土官手下的漢人將訊息悄悄透露給了郭之奇等人。得知天子已經棄國出逃緬甸,郭之奇直感手腳冰寒,腦袋直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