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了,肯定是敗了!
不用多想,前面的清軍將領也知道後面肯定是出了事,他們沒有任何遲疑就打馬逃奔。
賀珍顧不上那些逃散的清兵,他只想擒住董學禮,可卻看不到董學禮的身影。清軍雖然崩潰,但賀珍卻不敢掉以輕心,董學禮若是逃了出去,對明軍便是一種威脅,因為他可能會嘗試聚攏潰兵撤回漢陽,到時對明軍進攻漢陽仍是麻煩。可惜,賀珍帶人在戰場上兜了兩圈,捉了幾個俘虜詢問,也沒有查出董學禮的下落,不得已只得率部返回,協助郝搖旗他們收拾殘局。
董學禮逃了出去,在發現明軍騎兵來襲後,董學禮就往北面奔了。為了逃回去,董學禮把身上的盔甲、刀劍全丟了,使他看上去就是一個普通的潰兵,等到了安全地方後,他身上除了一把匕首外什麼也沒有了。
逃離險境後,董學禮並沒有回漢陽城,也沒有去與總督張長庚會合,而是讓一個逃出來的部將去見張長庚,報告戰敗的經過。
董學禮不敢去見張長庚,因為他擔心兵敗的訊息會讓這位新上任的總督大人失去理智,拿自己的腦袋祭旗,因此他決定在外面避避風頭,免得當了倒黴鬼。為了讓總督大人相信自己不是畏罪潛逃,董學禮讓部將稟報總督大人,說他正在外面收攏潰兵,打算與郝搖旗他們再決雌雄。(未完待續。)
第六百一十九章 總督大喜!
董學禮不愧是名“宿將”,短短時間,就將自己的性命和前程分析的透徹。在他看來,張長庚新從湖廣巡撫任上遷湖廣總督,這換在平時,可是天下掉下的餡餅,大大的高升。然而,現今這總督位子卻是扎人的很,弄得不好甚至還會丟了小命。
想那胡全才做了七年的總督,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可朝廷說將他拿下就拿下,且一點顏面也沒留,直接鎖拿進京,可想被押回北京的胡總督會有個什麼下場。而張長庚接任,說好聽點是皇帝器重,臨危受命,說難聽點怕也是頂缸的。湖廣戰局再這麼敗壞下去,朝廷總要找人背鍋,先前是胡全才,下一個肯定是他張長庚,總不能皇帝自個背這個鍋吧。
張長庚也是倒黴,洪承疇在長沙時,就一直看他這湖廣巡撫不順眼,屢次想換掉他,若不是他張長庚是漢軍旗出身,恐怕早就灰溜溜走人了。現在他如願以償成了湖廣總督,洪承疇也被皇帝一道聖旨趕去雲南,湖廣的天算是能一手遮了。然而,事實卻是張長庚上任才三天,夔東明軍就來攻打漢陽城了。漢陽一失,武昌無險可守,張總督棄城逃跑的話,朝廷鐵定要他腦袋;不跑的話,明軍也會要他腦袋。所以張長庚眼下是內外不是人,內外都要他命。
為了保命,保住這好不容易得來的總督位子,張長庚就必須擊退來犯明軍,就算不能讓局面迅速恢復,也得保證不在他手中壞得更快。為此,得知明軍大舉來犯後,張長庚急的官聲名聲都不要了,向武昌全城士紳和滿城百姓大肆攤派催餉,大肆強拉壯丁,弄得武昌城內是天怒人怨,這才在幾天之內募了一支三萬餘人的兵馬出來。
原想著來犯明軍雖是郝搖旗和塔天寶這兩個闖賊大寇,可兵馬也不過萬人,己方卻有三萬多人,以三打一,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淹死明軍。豈料,他張總督人還沒到漢陽,董學禮這前鋒就兵敗了。訊息傳回去,董學禮敢肯定張長庚必定是氣急敗壞,且有一百個要殺自己的心思。
按董學禮的想法,張長庚知道自己兵敗後,應對的法子不外乎兩個,一是回師縮回武昌,漢陽也不要了,就死守武昌;二麼就是硬著頭皮繼續南下,尋郝搖旗他們決戰。
若張長庚選擇回師武昌,漢陽兵敗的責任他肯定脫不了,北京的朝廷說不得就會將他免職,而屆時武昌城內那幫被他勒索計程車紳肯定會聯合那批暗中反對張長庚的官員向朝廷告狀,到時董學禮也可以將兵敗責任完全推給張長庚,說他不知兵,冒進,催逼這才導致兵敗,如此便能把自己摘出來。
要是張長庚選擇第二個法子,就是不回師武昌繼續南下,結果也只可能是兩種。一就是大勝明軍,那樣的話,張長庚高興之下對董學禮這個敗將也不會有太多恨意,董學禮再知趣些,來一出負荊請罪,另外再準備重禮,總督大人想來也是大人大諒的,不會和他一介武夫計較什麼。
萬一張長庚的下場和他董學禮一樣也是大敗的話,董學禮就更加不怕了,甚至連銀子都能省下,因為張長庚肯定會被朝廷收拾,人都倒了,董學禮還怕什麼,還浪費個什麼錢?到時隨隨便便在附近拉上一批壯丁帶回武昌,新來的總督大人說不定還得巴結自己呢,因為除了他董學禮,還能有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