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錢財補助,許其歸鄉。仍願于軍中效命的,則按原官降級使用。降級標準以其反正所立功勞大小定。
如淮安參將陸如龍因反正有功,現安排為江北軍第三鎮千戶,兀兒特、功間色、嶽得濟等反正兩白旗將領則給予北地總兵以下官職(代領),伺將來大軍北上收復這些地方後,則予以實領。只因受於形勢不得不反正,反正之後寸功未立者,如揚州城中一干漢軍綠營將校,則斟酌使用。
補充完畢的第一鎮改稱江北軍第一鎮,駐地揚州,鎮將由原第十五鎮鎮將齊豪接任;第三鎮丙旅改稱江北軍第二鎮,鎮將由原第一鎮副將朱慶來升任;第十三鎮原先是由從廣西招募的狼兵子弟組成,現改稱為江北軍第三鎮,鎮將尚可遠是清平南藩下舊將;騎兵鎮是由反正的兩白旗滿兵加被俘投降的蒙軍、太平軍老騎兵數百人組成,共計四千餘人,稱騎兵第二鎮,鎮將由新三鎮的邵成國接任。
江北軍組建補充完畢後,即向北面的高郵、寶應進軍,兵鋒直進淮安府,然後駐兵徐州一帶,若有可能,江北軍將奪取徐州這座五省通衢之地,同時用兵江南左(安徽),在淮揚之地建立穩固防線和前進支點,此謂守江必守淮矣。
降兵補入各鎮後,也新定了降兵等級制。即以其投降時間為準,將每批降兵定級,然後結合戰場表現、戰功多少晉升提拔。對於補充降兵過多的鎮,除安軍使這一塊外,大抵遵循的是“先降兵管後降兵”的原則,透過這種“先降管後降”的手段,使降兵之間形成等級制,從而削弱降兵有可能存的抱團牴觸,也方便對於降兵的管治訓練。
有人戲稱這種手段和滿州人的八旗制度很相似,只不過滿州壓蒙古,蒙古壓漢軍變成了太平軍官兵壓先降兵,先降兵再壓後降兵。本質上一樣,名目不同,換湯不換藥,理糙但效果卻佳。
事實證明,大量早期就被俘及投降的清軍降兵一旦獲得了太平軍給他們的管治權,立時就變得對太平軍無比忠誠,他們樂意在那些剛被押入營中的俘虜面前“展示”自己的存在,對於違反了太平軍條例命令的“後降兵”們,這些“先降兵”恨不得群起攻之。而一旦有“後降兵”表現出了對太平軍或“先降兵”們的某種敵意,往往不用軍官和安軍使們出面,這些“後降兵”就會遭到“先降兵”的教訓,輕則體罰,重則打死。
因為安軍使的制度只在草創,並未成熟,且缺乏足夠的人材擔任,周士相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完善這件事,故而太平軍事實上是向著他不願看到的一面轉進,那就是軍國等級化,而非他一早設想的官兵一體化。軍國等級化的最嚴重後果就是軍中存在大量私刑,用後世的話說便是極無人權。這重點表現在新補入的降兵身上,在軍官和先降兵的層層壓治下,這些後降兵的境遇和從前為清軍時並無多大區別。
因為不斷戰鬥,不斷傷亡,周士相早期在廣東舉辦的安軍使培訓班出來的安軍使陣亡了三分之二,現在的安軍使很多都是由軍官提任,除了知道有一本安軍手冊外,便對什麼是安軍使,安軍使的任務是什麼一無所知。每到戰鬥,這些安軍使也大多和從前一樣拔刀呼喊衝鋒,渾然不知自己究竟要做什麼。更讓周士相頭疼的是,這些新任安軍使們幾乎是百分百的不識字,所以想要指望這幫大字不識的安軍使將太平軍改造成一支“官兵一體”的人民軍隊,簡直是痴心妄想。
對這個現狀,周士相也很無奈,隨著太平軍這顆雪球的越滾越大,他發現自己將來統帶的將是一支典型的古代軍隊,而想要改變這個事實,他要做的還很多,可謂任重道遠。甚至於他的有生之年都不一定能將太平軍改造成功,因為除他之外,他部下的每一個人,無論是高階將領還是普通士兵,他們都是這個時代的原生土著。他可以透過他的強勢推行他的政治理念,帶領部下們去復仇,去中興漢家江山,但他不可能透過他的強勢將部下們徹底改造成幾百年後的人。(未完待續。)
第九百一十九章 長公主
補充降兵這件事是當務之急,容不得耽擱,渡江以來雖然戰果赫赫,消滅清軍多達六萬餘,可太平軍自身也付出了近三萬人的損失,高階將領中鎮將陣亡一人,副將陣亡四人,旅校以下軍官陣亡更達一百七十五人,甚至於周士相自己也負了傷,座騎還被擊斃。這一仗不可謂不慘烈。
參戰諸鎮,仍能完整儲存建制的旅只有三個,其他都有一半以上傷亡。順治是北逃了,可週士相現在也是爛攤子,根本無力北進。他硬著頭皮再次回軍揚州城外,其實也是抱著嚇唬死老虎的念頭,要是順治真撐在揚州不走,他心裡也打鼓,畢竟他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