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來總有起效的時候。
洪承疇道賊秀才給了李來亨一個咸陽郡王,那這邊就給一個親王封,還是給的當年李自成的國號,李來亨不能不承情。當年永曆雖是對不住忠貞營,但他們畢竟在永曆旗號下戰鬥了近十年,其營之內,總不會一個心向永曆的都沒有吧。洪承疇執意如此,吳三桂也不好駁,只得依他意思辦了。至於他吳三桂,親王封號早已擬出,乃是遼王。
吳三桂早年於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守山海關,後封漢中王,濟王。其引清軍入關後,清廷封他為平西王,年初順治為了籠絡他,晉其為平西親王,現在吳三桂再迎永曆,復興大明,朱由榔自要酬以親王爵。經“商議”後,朱由榔派皇親王維恭(咒水之難倖存者之一)代表自己向吳三桂送去了由吳三桂準備好的王印,並在吳軍文武之前宣讀了封王詔。
吳三桂得封遼王時,川中吳軍進展順利。馬寶統兵在高民瞻引導下,趁保寧清軍及駐保寧的清川陝總督李國英不知高民瞻倒戈實情,奇兵突至,保寧清軍倉促之間難以拒敵,很快被馬寶擊敗。李國英領殘兵百餘騎逃奔漢中和信王多尼會和。
得知吳三桂的關寧軍已取保寧,前鋒正向漢中逼近,多尼不顧李國英苦苦勸阻,竟與羅可鐸再次北逃。
李國英此時麾下已無多少兵將,遂向清廷保舉原保寧總兵王之鼎為四川提督,又調延綏總兵朝應琦部兩千餘人協守保寧。奈何多尼部滿蒙騎兵的逃奔讓漢中人心惶惶,諸將都無守意,不得已,李國英只好帶著王之鼎和韓應琦退到了西安,欲與西安將軍蘇拜死守西安城。
。。。。。。。。。。。
本書正版訂閱讀者群115036358(加群注:漢兒不為奴)(未完待續。)
第九百一十四章 漢人不如狗嗎!
李國英所保舉的新任四川提督王之鼎算起來也是將門虎子,其父王世選曾為明參將,隨右都督、總兵官馬世龍解救馬蘭城時被圍降清,此後為清廷立下汗馬功勞,順治八年告老還鄉。王之鼎原是漢軍正紅旗副都統,順治十五年調任保寧總兵,為李國英麾下大將。得李國英保舉為四川提督,王之鼎自是感激不盡,也一心想殺敵報效朝廷,然眼下局面也只能讓他空有一腔報國志無處施展了。
退入西安城後,白髮老將軍蘇拜立時就組織起西安滿城的五千馬,親自與李國英去見多尼,請安遠大將軍出面主持西安防務,同時調集陝西兵馬以拒叛臣賊子吳三桂。蘇拜雖年老,卻威風不減當年,進取心十足,他向多尼請令,願領滿城五千馬殺奔漢中,將關寧叛匪擋在漢中。
老將軍的豪情讓頹喪多日的李國英也是精神一振,與蘇拜一起懇請信王能夠發兵,結果他們卻是連信王一面都沒能見到。
愛星阿將多尼的病情告訴了蘇拜和李國英。他說信王怕是染了滇地的疫病,自貴陽西返以來,信王的病情就不斷加重,一路全是強撐著,進了西安後就再也支撐不住,一病不起了,眼下人在昏迷狀態中。
李國英沒想到信王病情竟然這麼重,一時間倒生了愧疚之意,因為在此之意,他連往江北大營發去三份急遞,奏疏上對信王畏敵如虎的行徑可是著筆多處。現在想來,恐怕正是因為病重,信王這才不得不從貴陽突然撤兵。
信王病重不能理事,蘇拜和李國英只能找平郡王商議。不想,羅可鐸一聽蘇拜要領兵奔漢中阻擊吳三桂的叛軍,是連連搖頭說不可。
蘇拜和李國英出來後氣得一跺腳,直言平郡王這是被叛軍嚇破膽了!
羅可鐸確是被嚇破膽了,不過不是吳三桂的關寧叛軍,而是太平軍。在貴陽時,若不是他提議走,多尼只怕還能硬撐一些日子。從川中逃奔時,羅可鐸當真是風聲鶴唳,猶如驚弓之鳥,稍有風吹響動,就以為是被明軍伏擊,又或是吳三桂的關寧鐵騎追來了。而因為多尼的病,事實上從貴陽撤回來的這兩萬多滿蒙騎兵的實際指揮者就是羅可鐸。將為兵之膽,領軍之人如此無膽,自不難理解這兩萬多殺人如麻的滿蒙精銳何以會以大潰退的姿態千里逃奔了。
蘇拜他們走後,愛星阿上前勸了幾句,想請平郡王能夠擔起這西安重任來。羅可鐸卻始終沉默不語,愛星阿見狀,只得暗歎一聲告退。
羅可鐸不同意蘇拜出擊,多尼又病重,朝廷又沒明確旨意傳來由李國英或蘇拜主持陝甘局面,蘇拜只得和李國英匆匆商議,一人負責西安防務,一人急調陝甘各地綠營入西安城駐守。西安大城,萬不容有失。若西安有失,潼關必不保,那樣後果不亞明失山海關了。當年正是因為孫傳庭在潼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