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大多數人而言,雖然南都新立了個定武皇帝,可朱由榔這個永曆皇帝卻是正統。奉正朔,自古以來都是華夏主流,便是敵營也概不能外。加上太平軍遠在江南,一個遠水,一個近火,川中清將選擇效忠誰,自是一目瞭然的。
高民瞻審時度勢,自知無力抵抗吳軍,也不可能讓那些降將跟著他撤,便搶先派人至夏國相軍中,以重慶、陳都二城請降,又願為吳軍襲取保寧。除此之外,又有譚詣、譚弘等降清明軍來降,川東地區永曆派駐督師、重病纏身的文安之等亦遣使欲迎永曆帝。
吳三柱聞訊後大喜,以永曆帝名義委高民瞻為明四川巡撫,譚詣等來降清將續為明候,來投各官俱升賞有加,併發米糧,安撫川中數萬百姓,此舉迅速穩定四川局勢。另命永曆擬旨召文安之至貴陽,欲以其為內閣首輔,以收拾招攬雲貴川等地明軍雜牌力量。
在洪承疇的建議下,吳三桂命“咒水之難”的倖存者,馬吉翔的女婿、任禮部侍郎的楊在攜永曆聖旨往南京,督促唐王棄帝號自歸藩下,責令南都一干文武即日以永曆十四年為正朔,罷“定武”偕號,遣使造冊至貴陽奉表永曆皇帝。
其實吳三桂覺得這個提議很是可笑,他道賊秀才已擁新帝,哪裡會理會朱由榔。那唐王皇帝才做得幾天,又哪會甘心從寶座離開。此事有些荒唐,真想要南都服軟,唯今之計還是先入北京,他定武祭孝陵,朱由榔便能祭成祖以下諸帝陵,屆時大義名份永曆本就不缺,法統也是神宗孫,兵將亦有,人心向誰便難說了。
洪承疇卻笑道此事就是荒唐,但卻不能不做。倘不遣使南都,豈不是自承永曆不如定武,舊帝不如新帝,又或是預設定武小朝廷的法理性了不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