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下自四川入黔後,他領兵歸降,所以嚴格來說,王會是明軍的建制派。而艾承業等人則是大西軍出身,從前就是造明朝的反,天然的和明軍建制派有衝突。若不是有著共同的敵人,很難說他們會不會拔刀相向。
擁永和奉定武的兩派軍將實力差不多,誰也說服不了誰,最終,決定權自是轉在了建昌明軍之首、慶陽王馮雙禮身上。
馮雙禮拿不定主意,他也是大西軍出身,還是孫可望的心腹大將,只是和晉王李定國一樣是堅定的擁明派。曲靖一戰,若不是他和馬寶等人陣前反戈,孫可望也不會大敗而逃,最終降清喪命。情感上,馮雙禮其實還是傾向朱由榔的,畢竟他保了朱由榔那麼多年。但信義上,他已奉表唐王,和周士相達成盟約,若就此背棄,實在是難過心中坎。況且,艾承業他們說的也不錯,朱由榔雖然回國了,但卻被吳三桂挾持在手中,實是個叫人提線的傀儡,於其說是重奉朱由榔,不由說是聽那三姓家奴吳三桂的號令。加上當初若不是朱由榔棄國,致使雲南明軍大亂,彼此亂成一團,也不會讓清軍分割,枉死那麼多將士,害得李晉王和鞏殿下他們流落邊外,苟延殘喘。這樁樁舊事,豈是幾道安撫聖旨就能化得了的?
太平軍攻打貴州的原因,周士相已在信中說的明白,乃是為解救懸於邊荒的李晉王和鞏殿下,而李晉王和鞏殿下為何懸於邊外不得還,馮雙禮能不知道?
只是吳三桂雖率主力北上伐清,可雲貴卻仍留有不少兵馬,所以對於太平軍能不能奪取貴陽,馮雙禮也吃不透。太平軍隔著甚遠,吳軍卻就在附近,倘若真要按周士相的意思辦,無疑就是宣告建昌方面徹底和永朝廷,和吳三桂決裂。若是太平軍能拿下貴州,那自是沒有話說,萬一拿不下,吳軍定然會向建昌報復,到那時,憑這貧瘠的三府之地和數千餓兵,建昌能撐到幾時?
思來想去,馮雙禮做了按兵不動的決定,這個決定其實也是觀望。若貴州吳軍擋不住太平軍,他自然要動。
馮雙禮的決定雖說有些兩面不討好,但怎麼也是從建昌明軍的實際利益考慮,王會沒話說,艾承業也反對不了什麼。
原以為太平軍怎麼也要兩三月才能攻到貴陽,畢竟當初清軍三路大軍也花了兩月時間才會師於貴陽,不想,不到一月時間,太平軍就殺到了貴陽門戶龍里。
訊息傳來時,馮雙禮很是震憾,可沒等他消化這個訊息,貴陽吳軍棄守入川的情報又再次遞到了他的手上。
“讓我去攔截朱由榔?!”
馮雙禮沉著臉看著面前的太平軍使者。他沒有唿朱由榔為天子,是因為他雖沒有做最後決定,但卻是給唐王上了表,所以在太平軍的人面前,他怎麼也不好再稱朱由榔為天子。
(未完待續。。)
第一千一十九章 夔東有文督師在
“吳三輔、張國柱從貴陽出逃後,勢必會去重慶,再轉去保寧,眼下我軍正在追擊,只要殿下肯出兵,定能攔住他們!”
給馮雙禮送信的是一個黝黑漢子,額頭上有塊凹下去的傷疤,傷疤周圍都是些麻點,卻是當年叫漢軍旗的銃子給打的。
馮雙禮微一沉吟,看著眼前這黝黑漢子,忽的問他道:“為何本王看你如此眼熟?似乎在哪見過你。”
那漢子一怔,旋即說道:“殿下好記性,小的叫李援城,當年曾在李舉旗將軍麾下效命,曾有幸隨李將軍見過殿下。”
“李舉旗?唉。”
馮雙禮嘆了一聲,李舉旗是他的綏德老鄉,在晉王李定國麾下當參將,可惜於黑石渡一戰不幸陣亡。當時他聽到這個訊息時,還難受了一段時間。
“你既是晉王的人,為何如今卻替太平軍做事?”
“殿下有所不知,李將軍陣亡後,晉王被迫退回雲南,小的和一幫兄弟被清軍困住,不得不逃進山中。後來聽說廣西有明軍活動,便領著弟兄們去投奔,如今在太平軍中做總旗,算是尋了個活路。”
“也好,都是殺韃的兵馬,在哪都是一樣,好好在太平軍幹,不要丟了咱大西軍的臉。”
馮雙禮話是如此說,心中卻是有些傷感,從前大西軍何等強盛,滿清畏之如虎,如今卻成了現在這般凋零模樣,死的死,傷的傷,散的散,各尋去路,只流落邊外的李定國、白文選和他馮雙禮在堅持,可怎麼也不復當年盛況了。
傷感過後,馮雙禮問李援城:“太平軍為何要本王出兵攔截?若吳三輔他們是奔重慶去,夔東方面也可出兵,且距離比我這要近得多。”
李援城搖了搖頭:“夔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