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1 / 4)

∷怠鋇奶岱ǎㄉ勱ǎ�2還�凇噸由健繁嗉��1989年第3期推出“新寫實小說大聯展”後,“新寫實小說”的名稱逐漸為大多數人所接受。 。 想看書來

1991《一地雞毛》(2)

至於“新寫實小說”的定義,評論界更是各持己見,莫衷一是。最初的兩種代表性觀點出現於《文學評論》、《鐘山》1988年10月聯合舉辦的“現實主義與先鋒文學“討論會。一種是陳駿濤的“迴歸說”,認為這種迴歸了的新現實主義和傳統現實主義相比,表現出三個新的特徵:(一)重視表現普通人的生存境況,表現出一種求真意識;(二)從創造典型到典型的消解,從寫外世界到寫內世界;(三)藝術觀念和表現手法上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另一種是王乾的“後現實主義”,他也概括了三個特徵:(一)還原生活本相;(二)從情感的零度開始創作;(三)作者和讀者共同參與創作。

《鐘山》編輯部則在“新寫實小說大聯展·卷首語”中下了一個較為寬泛的定義:“所謂新寫實小說,簡單地說,就是不同於歷史上已有的現實主義,也不同於現代主義‘先鋒派’文學,而是近幾年小說創作低谷中出現的一種新的文學傾向,這些新寫實小說的創作方法仍是以寫實為主要特徵,但特別注重現實生活原生形態的還原,真誠直面現實,直麵人生。雖然從總體的文學精神來看新寫實小說仍可劃歸為現實主義的大範疇,但無疑具有了一種新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善於吸收、借鑑現代主義各種流派在藝術上的長處。”“不僅具有鮮明的當代意識,還分明滲透著強烈的歷史意識和哲學意識。但它減褪了過去偽現實主義那種直露、急功近利的政治性色彩。而追求一種更為豐厚更為博大的文學境界。”

除此以外,還有評論認為“新寫實小說”與自然主義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從而認為這是“對自然主義的一次迴歸”,“在新的層次上對自然主義作了揚棄,達到了一種新的水平,新的境界”(丁永強《新寫實主義與自然主義的迴歸》,《藝術廣角》1990年第2期)。

基於概念的爭執不休,“新寫實小說”所涵蓋的作品也是眾說紛紜。除了池莉、方方、劉震雲較少受到質疑外,其他作家如劉恆、李曉、朱曉平、王朔、餘華、格非、蘇童、葉兆言、李銳等應否劃入“新寫實小說”陣營都有爭議,更有評論將諶容、朱蘇進、趙本夫、高曉聲等作家的部分作品也納入其中。也有評論認為,“‘新寫實小說’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自覺的文*動或流派,而只是一種‘我行我素’的文學現象。這有異於新時期文學的‘朦朧詩’、‘尋根文學’等文學現象”,因此“新寫實小說”象徵著中國文學進入“沒有主流,沒有權威,批評和創作都我行我素、自言自語的‘後新時期文學’階段”(陳旭光《“新寫實小說”的終結》,《文藝評論》1994年第1期)。

筆者認為,“新寫實小說”作為一個批評命名與文學史概念,基本是成立的,但其指向應當限於作品,而非作家。就以劉震云為例,早期作品(包括《塔鋪》、《新兵連》)還是可以劃歸傳統現實主義範疇,《單位》、《一地雞毛》、《官人》等可以看作典型的“新寫實”作品,後來的中篇《溫故一九四二》和長篇《故鄉天下黃花》恐怕要列入“新歷史小說”比較合適,更不用說再後期的超長篇《故鄉面和花朵》以及《手機》、《一腔廢話》、《一句頂一萬句》等近年新作——作家有自己的創作發展歷程,但時代的需求會對作家作品構成顯影與形塑。

1991《一地雞毛》(3)

“新寫實”的命名,對*十年代之交的劉震雲,既是一種向上的推力,也是一種有意無意的遮蔽。它既凸顯了劉震雲作品對傳統寫實手法的改造與顛覆,又將劉震雲當時的創作,按照“新寫實”的定義框範成了一種“共性”。這種框範也極大地影響了當時對劉震雲作品的認知與評價。

如果說劉震雲的寫作風格確實存在一個從現實主義向“新寫實”的轉變的話,那這個轉折點無疑是《單位》。《單位》的原發編者石叢回顧讀到這篇小說原稿的最初感受是“一種只有當編輯才能體會到的喜悅之情使我處於難以自持的激動之中”,“也許因為我對《塔鋪》和《新兵連》太欣賞了,因而對它們的被超越思想準備不足,所以看到《單位》才會如此吃驚。”(《〈單位〉裡發生了什麼——讀〈單位〉札記》,《小說選刊》1989年8月號)

《單位》與兩年後的《一地雞毛》從內容說是姊妹篇。《單位》寫的是某部某局某處這個“單位”裡,“官”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