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12個部門組織編制和釋出的第一部氣候變化科學評估報告。
1米,可能就會成為中國的一個臨界點、一個難以逆轉的關鍵點。因為在中國,沿海部分地區海拔只有1米至3米,一些地區甚至已經在海平面以下,現正以海堤來防護。長江三角洲和蘇北濱海平原,有11000平方公里海拔不超過2米。長三角中心的上海平均海拔僅為米至米,最低處只有米。據估算,海平面若上升1米,中國的四大海濱平原中,整個珠江三角洲平原連同廣州等大小14個市縣、長江三角洲平原的東半部連同蘇州以東的上海等大小34個市縣、華北大平原的東半部連同天津等14個市縣、下遼河平原的南半部連同營口等3個市縣,都有被淹沒危險。中國第三大島崇明島可能將完全消失,太湖將與東海連成一片。被沉沒的總面積可達92000平方公里,遠大於奧地利的國土總面積(83853平方公里),相當於荷蘭國土面積(41548平方公里)的2倍多。而淹沒區的人口約有6700萬,比整個法國的人口多得多。假如再加上中國山地海岸區淹沒的地帶或小片三角洲,則全國被淹沒的總面積可能將在萬平方公里以上,7000萬人口或需內遷。
海陸拉鋸戰(4)
與此同時,海水上升1米,還將引起強烈的海水入侵,使所到之處土壤鹽漬化(土壤鹽漬化:土壤鹽漬化發生在乾旱、半乾旱區。由於漫灌和只灌不排,導致地下水位上升或土壤底層或地下水的鹽分隨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發後,使鹽分積累在表層土壤中,當土壤含鹽量太高(超過)時,形成的鹽鹼災害。)、地基軟化、環境惡化,危害工農業生產。上升的海水還將抬高河流入海處的水位,使河口區風暴潮(風暴潮:是一種災害性的自然現象。由於劇烈的大氣擾動,如強風和氣壓驟變(通常指颱風和溫帶氣旋等災害性天氣系統)導致海水異常升降,使受其影響的海區的潮位大大地超過平常潮位的現象,稱為風暴潮。) 更頻繁;並會使海岸帶侵蝕加強,海灘消失。
2003年和2006年,國家海洋局對全國重點岸段海岸侵蝕調查的結果就曾顯示,大部分岸段的侵蝕速度仍在加快。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海洋經濟與科技研究室主任劉容子表示,近年來,由於缺少合理岸線利用規劃,人工岸線遍地開花,自然岸線加速減少,生態防護功能降低。截至2007年,天津市的自然岸線已經全部消失,海岸線均為海擋、堤壩、碼頭等人工岸線;此前的20多年中,河北省平均每年減少海岸線八公里,速度極其驚人。上海崇明島東部的一段海岸,連續侵蝕長度達到了8公里之多,最大侵蝕寬度達到了60多米。而海南全省遭受侵蝕的海岸線長度已達300公里,部分割槽域的海岸侵蝕導致當地一段海岸後退約80米。國家海洋局發展戰略研究所高階工程師鄭淑英說,大段的海岸侵蝕導致了沿海公路被毀,農田、防護林和貼岸建築受損嚴重。
受損嚴重的不只是中國,整個世界都會嚴重創傷。對於亞洲而言,IPCC的相關報告指出,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亞洲將失去2500平方公里紅樹林,1000公里水產地變成沼澤。紅河三角洲5000平方公里土地和湄公河三角洲到2萬平方公里土地將被淹沒。
二、 上海的“緊箍咒”
2010年,上海步入了世博年。根據當年上海申辦世博時的報道顯示,申辦成功的因素除了上海本身的經濟、地理位置等綜合因素,還有它帶給世界人民的一個共同思考議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這個主題無疑道出了當今社會快速城市化過程中,城市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上海這個巨型城市中,我們感受到了它快速前進的腳步,但也隱約感覺到某些制約上海前進腳步的鐐銬。
這種感覺有點類似劉翔帶給我們的感覺,青春朝氣、拼搏向上、骨子裡滲透著一股衝勁,但是,卻帶著痼疾與傷痛。那麼,上海這個城市的“痼疾”在哪裡呢?
戲劇性的是這個痼疾就是成就了它的優勢——地理位置!上海,坐落在長江三角洲上的河口地區,位於北京和香港的等中點上,面積為6400平方公里,以2000萬人口雄踞中國第一大城市。2007年,上海以56億噸貨物吞吐量成為世界最大的貨物碼頭,流動集裝箱已超香港使它成為繼新加坡之後的世界第二大港口。國務院也在2009年應對金融危機的關鍵時期出臺了關於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製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
但是,上海所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