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神皇、至尊可汗
龍紀三年元旦,群臣進表請上皇帝尊號,宰相鄭從讜率百官進奉尊號‘聖文龍武神皇’。
正月初八,武皇下詔,晉林威、王重、崔安潛、張自勉、曾元裕、趙犨、高順勵、辛讜等八上將加元帥銜!
南書房,張承業在殿前稟奏:“陛下,八大元帥殿外候見!”
李璟起身相迎,賜八帥座。
“朕請諸卿前來,卿等可知所為何事?”
“削平四夷!”身為八帥之首的林威主動道。
剛剛的拜帥儀式之後,林威等八將已經成為大唐最頂級的武將,無人能出此八人之右。原本,論起來,於琄、鄭畋等人也都是指揮萬軍,屢建功勳的,不過朝廷新制,文武分隔,唯有武將且是現役武將才能授軍銜,因此,最終能夠獲得最頂級元帥銜的,也就只有這八位上將軍了。
“卿果然明白,卿且為朕說說如何削平四夷?”
新朝立國以來,用了兩年時間,徹底掃平群藩,四海一統。不過在大唐的周邊,卻也還並不太平。除了東北之地,早年間征服各部,早已經開始移民屯田之外,其餘地方還有不少不小的勢力。
林威道:“乾符、中和年間,中原戰亂,大漠之地,也不太平。數十年前,回鶻內亂,為黠戛斯所滅。但黠戛斯勢力並不足以稱霸草原,最後退回金山腳下。東方草原,便無霸主,室韋、奚、突厥、回鶻、契丹等大量部族西遷。使得這片地方諸胡雜居。在東北百族之戰後。被我們擊敗的契丹和室韋、靺鞨等部份部族開始更大規模西逃。這幾年。我們一直用兵中原,對於西逃的胡族並未追究。如今數年過去,草原諸族休養生息,實力生活恢復不少。各胡族皆是馬背上民族,天生驍勇善戰,監察廳估測,東西草原上的各部族牧民不下數百萬,控弦之士不下數十萬。雖然如今他們一盤散沙,並沒有聯合,相反,還時有部族相互攻伐,但這些部族騎兵來去如風,驃悍異常,如若置之不管,只怕不出十年,草原又將有強族產生,那時必為中原之禍!”
“如此說。朝廷當先下手為強?”李璟擰了擰眉頭,心裡顯然對於林威提出的草原威脅論。有些不太滿意。林威是新封的元帥,他此時的話定然是與其它元帥溝透過的結果。這說明,朝廷的武將們,目光還是盯著北方和西方,這眼光還是著眼於傳統的戰略格局。將朝廷的防禦重心放在西、北兩個方向。這與他的想法是背道而馳的。
李璟很清楚的記得,在歷史上,歷代修建的長城,其實就是沿著400毫米等降雨線修建的。
400毫米等降雨線,就是一條旱區和溼潤區的分界線。
在中國的歷史上,既有中原農耕社會的繁榮強盛,使北方遊牧民族臣服的時期,如強漢盛唐。也有北方部族入主中原的時代,如五胡十六國。但大多數的情形下,這也只是暫時改變了農耕文明與遊牧部族之間的邊界,並沒有根本消除這兩種社會的存在及其互動。
歷史上,無論漢武帝多麼的強勢,無論衛青霍去病李廣多麼勇猛,也不論唐太宗多麼的聖明,李靖李績等人的驃悍,他們雖然一度把實際控制區的邊界向北推到極遠處,但最終都難實行長久治理。一度,仍有更北的匈奴和突厥與之對抗。而入主中原的少數部族哪怕如北魏鮮卑一樣極力的漢化,可當他們適應了中原生活時,在北邊依然過著遊牧生活的胡族,又會提出挑戰並企圖取而代之。這樣的情況,在滾滾歷史長河中,反覆的發生。
因此,數千年來,王朝在更迭,歷史在前進,可草原遊牧民族和中原的農耕文明,卻從沒有真正的合併過。
為什麼?
李璟很清楚這一切是為什麼。
這首先是因為草原和農業地區的氣候地理環境的不同。歷史學家曾提出過著名的400毫米等降雨線。這條線的北邊,降雨量少於400毫米,為半乾旱地區,不適宜種植農作物,因此成為遊牧地區;而在南邊,由於降雨量多於400毫米,為半溼潤和溼潤地區,適宜農業,因此成為農耕社會。
對照一下就會發現,這個邊界大約在內蒙古自治區的南部邊界上,呈向下彎曲狀;也與長城的走向大致一致。向下彎,是因為越向內陸,同一緯度地區的降雨越少。這與許多人的想象不同,在許多中原人和遊牧人心中,農田與牧場的土地是同質的,既可以作農田,也可以作牧場。但在實際上,400毫米等降雨線南北的土地和氣候是不同質的。
按照這種不同,無論是誰先佔有了土地,也無論後來透過戰爭還是交易改變了土地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