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高防禦力,李璟一開始就把新城牆定位為磚石結構的皇冠稜形牆體。不過此時的城磚並不是便宜東西,修建如此規模的城牆,全用磚是不可能的,而是採用夯土築城,然後外面包磚的方法建築。
整個新城近方形,南北各長三百步。東西各長兩百步,周長一千步。約三里,相當於登州城的七分之一。城牆採用的是最傳統的夯土牆,然後包磚。
夯土的方法採用的是版築法,版築夯土牆以木板作模;內填粘土、灰石;層層用杵夯實修築成。
為了提高防禦力,沙門鎮新城用“三合土”即黃土、石灰、砂子拌和夯築。李璟還採用了幾個老工匠頭的建議,在土中還摻入紅糖和糯米漿,以增加土牆的堅硬程度。這樣的土夯成的土牆鐵釘都難以釘入,經數百年風雨仍完好無損。
李璟這些天一半時間在軍營訓練新兵,一半的時間全泡在築城工地上。上次海賊來襲,吃的一個大虧就是沒有完好的城堡防禦。這一次,李璟打算一次到位,把新城修建成最可靠放心安全的要塞堡壘。
老工匠指著已經開始做版夯土的城牆基說道:“築牆之制,每牆厚三尺,則高九尺,其上斜收,比厚減半;若高增三尺,則厚加一尺,減亦如之。”
“按將軍的要求,新城城牆將高達六丈。而按照築城之法,六丈的高牆,牆基座是城高一半,為三丈寬。城厚是其三分之一,則城厚兩丈。其上斜收,比厚減半,城牆頂部厚為一丈。如此城堡,老夫也是頭一次修築,建成之日,只怕從此固若金湯,無人能破,可保千年。”
唐代修築城池,一般以夯土牆為主,另外還有土坯磚牆,山石牆和磚石牆。相比起來,山石牆和磚石牆最為堅固,不過純山石牆和磚石牆耗費巨大,且不易修築的太過高大。而土壞磚城牆是事先打製好土壞磚,然後壘磚起來,這樣的方法更快捷,不過卻不夠堅固。而夯土牆由於是夯土而成,最是粗厚,城牆厚度往往達到一兩丈厚,粗糙耐攻。
李璟仔細的考慮過後,最後選擇了夯土牆,不過為了增添防禦性,他又要求在夯土牆的外面包上一層城磚。如此一來,即粗糙厚實,又堅固。黃土、石灰、砂子夯成的三合土,又還加入了糯米漿,製成了最粘合堅固的糯米沙漿,再夾以紅柳或蘆葦的枝條夯築成。
一塊塊的築版夾起模板,無數男男女女的築城工人用鐵窩燒熱,把那些黃土加熱翻炒成塾土。另有人拿著牆篩篩土,築版。有專門攪拌混合熟王和石灰、砂子成三合土。還有專門挑土送土倒入築版中,然後有人專門拿著夯杵把土一遍遍的用力夯實。另外還有一些婦女拿著大拍板、小拍板跟著後面拍。整個流程十分的繁瑣,前前後後幾十上百道工序。不過工地上有十幾個老工匠做鎮,有又許多經驗豐富的工匠指導,一切都是有條不紊。
看著十幾個老匠頭嚴苛的查驗著一道道工序,李璟也是心中感嘆,築一座城居然也如此的複雜。複雜到連築城的土都要用熱鍋炒熟,老工匠伸手將炒好的土抓起一把在手中。手捏緊,手裡的土成了一個團,他看了看後,又把土拋在地上,那團土一落地就散了開來。
老工匠對李璟解釋道,“夯築時對土中含水量的控制,是保證土牆質量的關鍵。含水量太少,土質黏性差,夯築的土牆質地鬆散,顯然不結實;含水量過多,土牆無法夯實,水分蒸發後牆體容易收縮開裂。所以在施工中要嚴格把關。依經驗掌握,熟土捏緊能成團,拋下即散開就算水分合適。”
李璟一路看著,大長見識。
四面城牆同時開工,寬達三丈的基座已經完成,工人們築版夯土,已經築起了將近一丈高的城牆。李璟看到,牆腳處還特別用卵石幹砌,按工匠的說法,這是為了防止雨水浸泡。
整個城牆從底層往上逐漸減薄,外皮略有收分,內皮分層退臺遞收,每層減薄3至5寸,這樣在結構上更加穩定,又減輕了牆身的自重。為增加牆身的整體性,土牆內還配筋,即在水平方向設定“牆骨”。做法是將毛竹劈成一寸多寬的長竹片,作為竹筋夾在夯土牆之中,牆的高度方向每隔三四寸放一層竹筋,其水平間距約6至7寸。由於夯築中上下枋之間在各層均錯開以避免通縫,所以加上牆骨、拖骨的拉結使牆的整體性大大增強。
另外,夯築是分階段有序地進行的,通常分數個階段夯築:第一階段夯築八版,每版高一尺三,然後停半個月,第二階段待牆體乾燥到一定程度,即可重複第一階段夯築法,夯築第二個八版,如此直到頂層。這樣分階段夯築,使牆體更有足夠的強度,整個城牆夯土階段完成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