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部分(2 / 4)

小說:穿越之弄潮者 作者:敏兒不覺

,在酒店房間裡衛華現實洗了個澡,然後躺在酒店房間的床上翻看聯絡器裡的資料。衛華最先翻看的就是臺北市的歷史。根據記載,臺北最早為原住民中凱達格蘭人的生活地,明代初期開始有漢人來到此地。從17世紀初西班牙人佔領臺灣北海岸開始,歷經荷治時期與鄭氏王朝,到清代初期以前,此地均荒蕪而未有大規模開拓,被統治視為化外之地。17o9年,泉州人陳天章、陳逢春、賴永和、陳憲伯、戴天樞合股立陳賴章墾號,向臺灣府諸羅縣申請開墾大佳臘地方,成為臺北盆地開墾活動的開端。“大佳臘”之後多寫作“大加蚋堡”,源自平埔族的“taga1”。

19世紀中葉,淡水河流域的物產貿易興起,先是艋成為重要貿易據點,然後是大稻埕後來居上,臺灣經濟重心逐漸北移。此後官方決定在艋與大稻埕間的田野地,興建臺北府城作為行政中心。公元1875年。欽差大臣沈葆楨在此建立了臺北府,統管臺灣行政,從此就有“臺北”之名。188年,臺北府城城牆及5個城門正式落成。1885年臺灣建省,劉銘傳擔任臺灣省任巡撫。開始建設大稻埕至基隆與新竹的鐵路,加強郵電、道路等基礎建設,並將臺灣巡撫衙門及布政使司衙門設定於城內,臺北市的雛形至此已初步建立。1894年,繼任巡撫邵友濂正式將省會由橋孜圖移至臺北,從此逐漸成為臺灣的政治中心。

1895年,臺灣被割讓給日本。日治初期,仍以原有的兩座衙門作為臺灣總督府,成為日本統治臺灣地政治中心,直到1919年臺灣總督府新廳舍落成為止。19oo年起。日本人逐步拆除臺北府城城牆及西門,以原臺北城範圍內的區域作為官方廳舍集中地,以及來臺日人的商業活動地帶。並利用拆除後的城牆原址闢築4條3線道路,興建自來水及下水道系統,並分階段進行“市街改正”計劃,街道的建築風貌略為西化;另外也新設公園綠地及新建其他公共建築,臺北市逐漸具有現代都市地形態。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中華民國政府在當時的臺北公會堂舉行受降儀式,日本殖民時代劃下句點。現在為臺灣省的省會城市和“中華民國政府”的臨時都。

1945年至1949年隨著國民黨政府撤退到臺灣的2oo萬軍民,以及196o年代眾多中南部民眾北上求學、工作的風潮,都使得臺北市的人口快增加。過去在美援的挹注下,道路、住宅社群、學校等公共設施的新建工程也開始逐步進行;城市的已開區域原先集中於舊市區西側,自196o年代末期起,也開始向東邊地大片田野地拓展。197o年代與198o年代為臺北市的高度展期,城市的商業重心也從此時開始逐漸向東移至東區,西區相對顯現出展衰退的態勢;伴隨高度展而來的是交通量的激增,最終造成嚴重的交通問題。199o年代之後,市區鐵路地下化、快道路、捷運、公車專用道等交通建設6續完成。相當程度地緩解了交通上的壓力;信義計劃區開始快展,市政府與市議會亦遷至該地;原本漸趨沒落的西區,西門町、大稻埕等地帶也開始進行區域性改造、更新計劃。不過,如何兼顧傳統社群或商圈地整建,與原有特色的保留,仍是一大課題。

瞭解完臺北的歷史,衛華又開始瞭解臺北的的名勝古蹟以及風景遊覽區。臺北市是臺灣北部的遊覽中心,除陽明山、北投風景區外,還有省內最大、建成最早佔地8。9萬平方米的臺北公園和規模最大的木柵動物園。此外,由私人經營的榮星花園規模也相當可觀。劍潭、北安、福壽、雙溪等公園,也都是遊覽地好地方。臺北市名勝古蹟頗多,其中臺北城門、龍山寺、保安宮、孔廟、指南宮、圓山文化遺址等處,均為風景優美。適宜遊覽的好地方。

臺北市位於臺北盆地中央。以淡水河、新店溪、景美溪與臺北縣為界。若由空中鳥瞰臺北市,棋盤式的道路系統、交錯聳立的參天高樓、星點狀的公園綠帶。以及終日川流不息的車水馬龍,確是讓人辨識這座城市的絕佳指標。循著淡水河、基隆河迤邐蜿蜒,北邊囊括大屯山系、七星山系而形成地陽明山公園,不但是自然保育的生態教室,更是大臺北的後花園,四季各有不同風情韻致;坐落在臺北市中心的二二八和平公園、植物園、大安森林公園,則堪為典型的城市綠洲,加上週遭人文、藝術活動頻繁,是都市人紓解身心的好去處。南區的木柵山區,登山健行之外,還可享受茶香四溢的品茗閒情。

肩挑島內文化龍頭地位的臺北市,也擁有為數可觀地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廟宇、古蹟等。外雙溪地故宮博物院是島內外屈一指的藝術寶庫。對街而立地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