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哥德馬爾森”號,並且把它打撈出來。根據東印度公司的老檔案記載,1752年冬,載重115o噸的“哥德馬爾森”號商船滿載著中國的瓷器、黃金、五個月的給養,以及112人從中國的廣州駛向西方,它的目的地是大西洋彼岸的阿姆斯特丹,然而天有不測風雲,這艘船在航行了16天以後,於1753年1月3日不幸觸礁沉沒。船上的8o人沉屍南海,32人生還,並於一週後駕駛兩艘小艇抵達巴達維亞。1984年5月,哈徹用了十週的時間探測到這艘船,並且把船上的貨物打撈出來。這次的瓷器和黃金讓哈徹獲得兩千萬美元的回報,這大大刺激了哈徹,於是就有了1999年“泰星”號打撈的事情。
有了蘇菲亞提供的探測器和聯絡器中的資料記載,衛華花了兩天的時間就找到了“哥德馬爾森”號沉沒的地點。這裡的海水並不太深,只有幾十米的樣子,沒有使用潛水用具衛華親自到水下檢視,證實他確實先哈徹一步找到了“哥德馬爾森”號商船,但是在如何處理這艘船的問題上卻是讓衛華為難了。一是衛華自己組織人來打撈,再一個就是讓大6的考古部門來打撈。如果衛華自己進行打撈的話,問題不少另外大6政府可能對衛華產生某些不好的看法,但是現在大6的考古部門又不怎麼讓衛華相信,現在的大6政府對文物的管理工作做的並不是太好,主要是資金缺乏的問題,有很多的文物就簡單的堆放在各地博物館的倉庫裡,沒有進行有效的管理和保護。
一個星期之後衛華一個人駕駛這遊艇回到了香港,然後他把丁鵬和何曉雅從公司裡找了回來,衛華對兩人說道:
“我找到了一艘沉船,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哥德馬爾森’號,現在這艘船上的瓷器和黃金價值兩千萬美金,我得到訊息澳大利亞的一家海洋商業打撈公司也在打這艘船的主意。我想你們幫我向上面問問,我們可不可以在澳大利亞的打撈公司動手之前先把這艘船打撈出來?”( )
一百三十四 瓷器博物館
1983年9月初中南海第二代領導人的辦公室裡,第二代領導人看完了手裡的報告笑著對自己的秘書說到:
“衛華這小傢伙還真是有心,這幾年來他為我們的國家做了不少的事啊。看來我們應該找個機會感謝感謝他了。對於這此小傢伙的提議你怎麼看?”
“我的想法是同意衛華的提議就由他來打撈!您也知道我們現在只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展經濟上,我們的資金也都用在基礎建設上,而且還是資金不足。即使我們把船上的東西打撈上來,我們也沒有足夠的能力來保護這些文物。不過我們可以同衛華進行合作,由我們國家的文物和考古部門出專家學同衛華一起進行打撈,然後我們在決定怎麼來處理這些文物,我們不能讓祖宗留給我們的東西落到外國人得手裡。我想衛華應該不會把這些文物都賣掉,因為他根本就不缺錢。即使衛華想賣掉,我們也可以把其中那些具有重大研究價值的文物從衛華那裡要過來,我想衛華不會不同意的!”秘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也對!這麼辦我們先讓北京故宮博物館派人去香港。我也相信衛華打的主意不是把這些文物賣掉,我們先看一看衛華有什麼打算,然後我們再決定具體怎麼處理這些文物。打撈的事就由我們出專家和打撈船隊,資金就由衛華提供好了!反正他有錢,而且這件事又是他起的頭!”第二代領導把他的決定讓秘書傳達了下去。
第三天的時候衛華在棲園見到了故宮博物館的人,這位姓袁的館長也是個考古方面的專家。見到衛華之後,袁館長開門見山的問道:
“衛先生!我這次來見你是奉上級的命令來問一問你對這批即將打撈出水的文物有什麼具體的處理意見?國家已經決定和你一起打撈這艘沉船,我們到時會派專家和打撈船隊來協助你,但是資金要由你來負責。這也是一次有歷史意義的考古活動,我們很重視。”
“袁館長!我個人從來沒想過把這些文物佔為己有,我只是不想這些祖宗留給我們的文物便宜了外國人,這些洋鬼子已經從我們的國家掠奪到夠多的東西了,不能再讓他們掠奪了。至於你們問我準備怎麼處理這些文物,我還真有個不成熟的想法,不知道館長是不是可以聽一聽?”
“衛先生請直說就是了,我這次來的目的就是想聽衛先生的處理意見的,我的任務就是把衛先生的想法帶回去。”袁館長說道。
“我的意見是專門建立一個瓷器博物館,把這次打撈出來的瓷器文物都放到這個博物館裡,然後由這個博物館向國人展出。我想把這個瓷器博物館建成全世界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