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部分(2 / 4)

小說:穿越之弄潮者 作者:敏兒不覺

拉日巴二人,但他們二人都沒有修建寺廟,招聚僧人,所以傳法事業展不大,到他們的第三代達布拉吉時,才在達布地區建立岡布寺,招聚門徒,弘傳瑪、米二人所傳舉教授。舉派創始人米拉日巴(1o4o…1123)),師承瑪巴譯師(他修成了最為弦妙莫測的“奪舍秘法”。即是將一種身體的心識遷移到另一個身體上,或是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進入一種由修法獨自選擇而決定的轉世狀態,即如我們所說的借屍還魂)。瑪巴譯師是噶舉派的第二代祖師,是全藏最著名的瑜伽大修士。他七歲喪父,遭叔父欺凌,受母之言學咒術殺死怨家多人後深悔其罪,故跟瑪巴學法。瑪巴最初不傳法而先用種種苦行折磨和考驗他,後圓滿傳授給以語旨教授。此後他長年在深山閉關苦修,缺衣少食,生活極為艱苦,曾有一年以麻為食,肢體長出了綠綠的毛,膚色也像一樣,形同鬼魅。據傳練成了空中飛行之術,晚年才開始收徒傳法,八十四歲圓寂於聶拉木。

苯教(黑教):苯教又叫奔波教或覺囊派。苯教相信萬物有靈,相信各種徵兆,擅長巫術。他們一般採用占卜的方法來解除人世間的各種災難。苯波,就是指能通鬼神之路的巫師而始祖辛饒米沃隆的意思就是最高的巫師。因為苯教教徒常穿黑衣戴黑帽,所以又叫黑教。但苯教的基本色調是藍色,象徵海洋,博大無邊。黑教的僧人是可以吃肉和結婚的。寺院的住持喇嘛是按照血緣關係來繼承的。而他們所念的經文不是六字,而是:哦嘛直莫薩耶來德八字真言。

格魯派(黃教):格魯,藏語意為善律,是藏傳佛教中形成最晚的一個教派,建立於一四零九年,是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宗喀巴在推行宗教改革過程中形成的教派。由於此派戴黃色僧帽,故又稱為黃教。宗喀巴先後在薩迦、噶舉、夏魯和噶當派學經修法,對佛學的顯密兩教都有高深造詣。宗喀巴生在帕繡政權取代薩迦政權之時,上層僧人不僅直接參與政治、經濟權力的角逐,而且生活腐朽墮落,在社會上逐漸失去民心。有感於此,宗喀巴以重視戒律為號召,到處講經說法,著書立說,抨擊僧人的,積極推進西藏佛教改革。一四零九年藏曆正月,他在拉薩大昭寺起祈願會,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傳召會。法會後,宗喀巴建立著名的甘丹寺,建立起嚴守戒律的格魯派。其後又相繼建立起哲蚌寺、色拉寺、扎什倫布寺、塔爾寺、拉卜楞寺,它們與甘丹寺一起並稱為格魯派的六大寺院。此外,黃教還建立了、班禪兩個最大的活佛轉世系統。格魯派有三大特點:第一,提倡僧人必須嚴格遵守戒律,不應干預世俗事務,不得娶妻和從事生產勞動;第二,大力興復寺院,招收僧人,噶當派的寺院全部納入格魯派屬下;第三,每年定期舉行傳昭法會,在會上講經說法,主張僧人修習先顯後密,規定必修五部經論,創立傳昭期間進行辯論和考試,考取格西等學位的制度。

在這五大教派中對西藏近代歷史影響最大的就是這格魯派了,布達拉宮在藏傳佛教中地位也無比的重要。布達拉宮是歷世喇嘛的冬宮,也是過去西藏地方統治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從五世喇嘛起,重大的宗教、政治儀式均在此舉行,同時又是供奉歷世喇嘛靈塔的地方。( )

四百二十四 猜測(4)

達拉宮位於西藏自治區府拉薩市西北郊區約兩千米小山上。在當地信仰藏傳佛教的人民心中,這坐小山猶如觀音菩薩居住的普陀山,因而用藏語稱此為布達拉(普陀之意)。布達拉宮佔地面積十三萬多平方米,高一百一十餘米,東西長三百六十多米,山下海拔三千六百五十米。整個建築依山修建,規模宏大,巍峨壯觀,被譽為世界屋脊的明珠,是西藏著名的宮堡式建築群,和藏族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也是中國最著名的古代建築之一。

布達拉宮是西藏曆代喇嘛進行政治、宗教活動和居住的場所。據文獻記載,布達拉宮始建於公元七世紀的吐蕃王朝松贊干布時期,當時稱紅山宮,規模很大,外有三道城牆,內有幹間宮室,是吐蕃王朝的政治中心。公元九世紀,吐蕃王朝解體,西藏陷入長期戰亂,紅山宮逐漸廢記。公元十七世紀(公元一六四五年),五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在紅山重建布達拉宮,歷時三年,於公元一六四八年建成了以白宮為主體的建築群。白宮東西長約三百二十米,南北寬約兩百米,是喇嘛當年進行政教活動的地方。主要殿堂東大殿,坐北朝南,寬二十五點八米,長二十七點八米,喇嘛座床等重大慶典都在這裡舉行。殿內北側設寶座,四壁繪有宗教故事和歷史人物壁畫。白宮頂部為喇嘛的寢宮,包括朝拜殿、習經修法殿、護法神殿和的臥室等建築。現在寢宮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