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持續的原因
使焦慮症持續的原因,也就是什麼使焦慮繼續發展。這些原因包括了使焦慮、驚恐或恐懼持久的思考、感受和模仿的方式。這本書的許多部分都可以幫助你掌握這些原因。我們考慮的四類原因中只有維持原因是在此時此地產生作用並且是最容易處理的。下面所列的維持原因並不全面,而只是那些最為顯著的。維持原因將會在書的剩下篇幅中進行詳細的討論。
迴避恐懼情境
恐懼症的產生是因為迴避那些使你產生焦慮的場景,儘管迴避可以暫時讓你減輕焦慮。只要你不斷地迴避應對那個令你恐懼的場景、行為或是事物,恐懼症就無疑會存在。如果你堅持迴避直接面對它,僅僅以你自己的方式去嘗試思考或推理擺脫恐懼症是不會起作用的。只要你迴避一個場景,你就會很容易擔心自己能否處理好這個場景。
克服某種恐懼意味著你學會了其他應對恐懼的方式,不再有恐懼的反應。當你最終面對這種情形時,你不再產生:1)提前恐懼——場景中可能的恐慌帶來的預先的焦慮;2)自行迴避這種情形。同時,你給了自己一個認知的機會——你可以進入並且處於一種恐懼狀態中而沒有過分焦慮。如果你足夠謹慎地使自己置於那些恐懼的情形中,你可以學會容忍,並最終輕鬆自在地處於任何恐慌的情形中。第7章討論的想象脫敏法和現實生活脫敏法就是用來培養這種型別的處理方法的。
焦慮的自我對話
自我對話即在自己的意識裡自己對自己說話。它是你長時間的自我內部的獨白。雖然它可能是無意識和微小的,以至於除非你回顧或是特別的注意,否則你意識不到它。你的許多焦慮是由你對你自己做的一些敘述引起的。這個敘述以“如果……該怎麼辦?”開始,比如:“如果我有另一種驚恐發作該怎麼辦?”“如果我在開車的時候失去控制該怎麼辦?”“如果我在排隊的時候產生焦慮,人們會怎麼看我?”這種自我對話,在事情發生之前就把事情預料得最糟。最常見的說法就是庸人自擾。
自我對話也會引起較嚴重的驚恐發作。這種侵襲開始以身體症狀為表現形式,比如胸悶、心悸。如果你可以接受和容納這些症狀,並不讓他們使你害怕,這些病症將會迅速減少並且逐漸平息。然而,更普遍的是你告訴自己“不,我感到驚惶失措”“我得了心臟病該怎麼辦?”“我要遠離這裡,但是我不能”“如果因為我的腿覺得無力,我要用幾分鐘休息或是依靠著一些東西,人們一定會認為很怪異的”。這些驚恐的言語只會加重身體的症狀,這些又反過來引發更加極端的驚恐的言語,導致一個惡性迴圈,引發較為嚴重的驚恐發作。
令人開心的是,透過有支援力的、鎮靜的敘述可以使你自己學會認識、停止並補償焦慮挑釁性自我對話。自我對話的主題將在第8章中詳細介紹。
錯誤信念
你消極的自我對話來自於你對於自我、他人、世界的潛在的錯誤信念。比如,如果你相信你不可以安全地獨處,你就會說服你自己和其他人,讓他們一定要有人在你的身邊。如果你毫無疑問地相信生活常常是一場鬥爭,那麼當你開始感覺很好時或是當別人提供幫助時,你會告訴自己裡面肯定有問題。如果你相信世間險惡,那麼你會對一切事物不信任,也不願為了戰勝廣場恐懼症而冒必要的險。
為什麼會是我:焦慮症的主要原因(14)
改變你關於自己和生活的基本想法比僅僅改變焦慮自我對話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這種改變會對你的自尊,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和他人的意願以及你長期平靜的心態都會有長遠的影響。錯誤信念的主題將在第9章詳細介紹。
壓抑情感
否認生氣、失望、傷心甚至是興奮的感受,會引發浮游性焦慮。浮游性焦慮是指你莫名其妙地感到焦慮。你可能會注意到,當你發洩出自己的怒火或是痛痛快快地哭一場之後,你會感到平靜,感到更加的輕鬆。表達感情會產生明顯的生理效果,使焦慮水平下降。
如前所述,有焦慮傾向的人天生就帶有更情緒化和反覆無常的癖性。然而,在他們成長的家庭中,獲得父母的讚賞比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感受更為優先。因此,當他們長大後,他們仍然覺得實現完美和取悅他人比表達他們自己的感受更重要。這種否定內心感受的傾向會導致其長期處於緊張和焦慮的狀態。一些人深信由病態性恐懼引起的對外在危險的躲避其實是掩蓋了深藏的內在危險:長期抑制的恐慌感重新出現。當這種感受有徹底爆發的危險時,恐懼就會出現。比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