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部分(2 / 4)

小說:重生之大科學家 作者:兩塊

說,要想做事,先要做人。大人在湖北政績斐然,是為善做事;又能得到上官讚許首肯,是為善做人。做人、做事兼擅,榮升是水到渠成,大人何愧之有?”

眾人聽得一齊點頭:“行嚴說出我等心中所想!”

楊度此時又舉起酒杯:“這第二杯酒,是恭賀大人成為大清立國以來最年輕的漢人侍郎!”

孫元起端著酒杯,有些疑惑地看著楊度:難道清代還有這樣的吉尼斯紀錄?

楊度先乾為敬,然後才慢慢解釋道:“大清官場中,漢人和滿人是大不一樣的。滿人可以憑藉世襲、門第,年紀輕輕就當上高官。比如振貝子(載振),二十八歲就能做商部尚書,三十一歲任農工商部尚書。再如崇實,翰林院散館後兩年之間,就從正七品翰林院編修升至正三品戶部左侍郎。”

“滿清皇族子弟幾歲、十幾歲當皇帝、做親王郡王也多得是,尚書、侍郎算得了什麼?”陳乾生插話道。見大家都盯著他,他連忙喝掉杯中酒:“抱歉抱歉,皙子兄請繼續。”

“至於我們漢人,雖然也有世襲、捐納等進入仕途的方法,畢竟是少數,終究還以科舉為正途,而科舉中又以進士為正途。古語有云: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足見中進士的不容易。自立國以來,大清共開科112次,考取滿漢進士兩萬七千名。這些人具體年齡難以盡知,不管從各科狀元中可以窺知一二。”楊度抽出摺扇,開始得瑟:

“這114位狀元中,奪魁時一半以上都已三四十歲。最年老的當數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狀元王式丹,當時已經五十有九。而最年輕的,是於文襄公(敏中)、戴文端公(衢亨)和潘文恭公(世恩)三人,都才24歲。然而,於文襄公、戴文端公任侍郎時已四十開外,只有潘文恭公是三十三歲任禮部右侍郎,與大人一般年紀。但大人是學部左侍郎,左侍郎本來就在右侍郎之上,學部次序又在禮部之前,所以大人還是穩勝他一籌的!…;

“當然,進士中還是有更年輕的。據說前明的喬庭桂十五歲便中了進士,真是駭人聽聞!我大清自然也有不少年少才俊,據我所知,朱文正公(珪)便是十七歲中進士的。他在112科、近三萬名進士中足以佔據前三之位,不過他當侍郎時已經年過五十了。

“在道、鹹年間,士林多以點翰林為仕官捷徑,認為由翰林院編修、檢討十年可官至侍郎。然而這又談何容易?驚才絕豔、官運亨通如曾文正公(國藩),從翰林院散館到擔任禮部右侍郎,也花了9年時間。何況其他人!即便如此,要想在三十三歲前任侍郎,也必須在二十三歲前翰林院散館,即二十歲前中進士。這十多年裡,家中還不能有親人去世,因為一旦守喪,少不得又要耽擱一到三年工夫。

“一來二去,就讓你成為了大清立國以來最年輕的漢人侍郎!為了這個,還不值得幹一杯麼?”

算你狠!孫元起只好苦笑著把杯中酒喝掉。

剛吃了幾筷子菜,楊度又第三次舉起酒杯:“第三杯酒,祝願大人步步高昇,早日得展胸中錦繡!”

“蒙您吉言!”孫元起不再反抗,直接乾杯。

林紓放下酒杯,緩緩地說道:“照此看來,大人他日可為黑頭公啊。”

黑頭公?包黑子麼?

“黑頭公,就是頭髮尚黑,便已經位列三公。”林紓知道自己的東家沒啥文化,接著就解釋道,“如今三公純屬虛銜,不過官至大學士、軍機大臣,也約略等同古時候的三公了。”

孫元起心道:哥幾個醒醒,別說醉話啦!清王朝還有三年時間就翹辮子了,哪裡還會再有什麼大學士、軍機大臣?

劉師培看到孫元起一臉不信的表情,掰著指頭說道:“大人你別不信,畏廬先生的話還是大有可能的。經過前年的官制改革,學部位置僅次於外務、民政、度支三部,在陸軍、海軍、法、農工商、郵傳等五部之前。左侍郎與尚書之間又只是一步之遙,只要不出差錯、運作得力,四十歲前成為一部尚書大有希望!只要當上尚書,三五年時間,入軍機、授任大學士都是手到擒來!”

楊度也點頭讚許:“申叔說的沒錯,但最關鍵還是侍郎和尚書之間那一步。別看侍郎和尚書之間彷彿近在咫尺,其實卻是一道很多人難以跨越的鴻溝。僅舉我們湖南鄉賢徐樹銘為例。

“他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丁未科進士。光緒十四年(1888),由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署任工部右侍郎;十五年(1889),正式調任工部右侍郎;十九年(1893),升任兵部右侍郎;二十一年(1895)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