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多。如果我北上寧、滬,將手中無兵可用,號令不出府門,最終無所作為。所以我應該先到廣州,以廣東為根據地,整訓軍隊,然後舉兵北伐。但我拒絕了他們的挽留,你們知道為什麼嗎?”
孫中山旋即自問自答道:“因為我認為目前最緊迫的問題,是革命雖然風起雲湧,各省紛紛宣佈獨立,卻沒有一個全國性的革命政府統一領導革命,各省軍政府各行其是各自為政,很容易被清廷各個擊破,使得革命功虧一簣!所以我拒絕了他們的挽留,北上京滬,而此行的最主要目的也就是組建中華民國臨時中央政府。當然,北伐蕩平清廷餘孽、解救經世大學也很重要,但組建臨時中央政府更加重要,刻不容緩!因為只有建立國內擁戴、國際認可的中央政府,我們才能統一號令,集中財權,有資格與洋人談判,避免外國干涉革命。”
一聽說孫中山要組建中華民國臨時中央政府,在座眾人頓時激動起來:雖然大家已經在地方上撈足了實利,但只要沒有得到中央政府的認可,那都屬於非法武裝。再者,各位都是同盟會的大佬、各地軍政府的都督,怎麼也要在中央弄個總長、次長之類的官職過過癮吧?
就在眾人互相恭維吹噓之際,胡漢民大聲說道:“依我看,其他的都可以商榷,但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一職卻非孑民兄莫屬!”(未完待續。。)
二七五、雄雞一唱天下白(八)
蔡元培是清光緒十八年(1892)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是體制內前途遠大的有為青年。(看小說就到葉子·悠~悠。。)後受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影響,轉而投身革命,組建光復會,成為驅除韃虜的排頭兵。1905年同盟會成立,光復會併入其中,他又擔任同盟會上海分會負責人。無論從家庭出身,還是革命經歷,蔡元培都可以說是同盟會裡響噹噹的人物。論資排輩,蔡元培絕對有資格進入內閣,擔任排名靠前的某部總長。
但內閣就那麼十幾個位子,你佔一個,對別人來說就少一個;你佔了前面的位置,別人就只能往後排。既然蔡元培必須要進內閣,大家自然希望他能往後排排,讓出前邊的空位。而且蔡元培這些年興辦教育也確實聲名顯著,擔任教育總長名至實歸。當下大家齊聲讚道:“展堂兄說的沒錯,教育總長一職非孑民兄莫屬!”
蔡元培卻道:“諸位抬愛了,蔡某實在愧不敢當!依在下看,當今中國最合適擔任教育總長只有孫百熙,蔡某不才,願意主動請纓,在教育部幫忙做些拾遺補缺的活兒。”
眾人這才想起西邊還有一位大佬需要安撫,就憑他在奕劻、袁世凱兩屆內閣擔任學務大臣,師徒手中掌有四川、陝西、山西三省之地,新成立的中央政府中就肯定少不了他,而且位置不能太低。這種在中央享有大名、在地方佔有實利的人物,大家誰都不願意得罪:因為他們在政府決策中往往佔有很重要的話語權,他們或許不能幫你辦成什麼事,卻可以輕而易舉地讓你辦不成什麼事。所以一時間都有些失聲。
孫中山自然記得他派馮自由與孫元起達成的協議,此時笑道:“孫百熙擔任教育總長自然是極好的,不過孑民兄也是眾望所歸。好在孫百熙目前還擔任四川總督,一時半會兒脫不開身,所以他可以掛著教育總長的頭銜,在四川處理地方政務;孑民兄擔任教育次長。在中央政府全權處理教育部的相關事宜。如此一來,就可以兩全其美了。”
“總長取名,次長取實?逸仙兄的這個方法好!”眾人又齊聲讚頌,旋即趁熱打鐵問道:“對於其餘各部。逸仙兄又有何高見?”
孫中山卻顧左右而言他:“剛才教育總長、次長之說,不過是孫某私下建議而已。如今中華民國臨時中央政府尚未成立,孫某不過是一介普通公民,怎麼敢胡言亂語,將各部官職私相授受?”
陳其美道:“孫先生自青年起矢志推翻滿清,數舉大義;在海外奔波勞苦一十六年,備嘗艱辛。如此勞苦功高。被推舉為大總統乃是水到渠成、名至實歸。現在擬定各部總長、次長人選不過是未雨綢繆,怎麼能說是私相授受呢?”
孫中山搖了搖頭:“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臨時中央政府雖是過渡性機構,但作為未來政府的雛形,關係匪淺,不可馬虎從事。孫某個人愚見,組建臨時中央政府的第一步是以籌委會名義致電各省,請各省儘快派代表到上海商討籌組臨時中央政府事宜。考慮到時間緊迫。有些省份非常偏遠,一時難以趕來,只要兩省以上代表到會即可開始討論提案。最後討論結果交全體代表通票透過即可。”
浙江都督府代表姚桐豫立即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