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廣播公司也開始向全國播報:“本臺電,昨晚十一時許,滬軍都督陳公經常光臨的四馬路薈芳裡發生爆炸襲擊,現場造成多人死傷,隨後實行宵禁全城搜捕。據悉,當時陳督正蒞臨該處指導工作,爆炸很有可能是針對陳督發起的,此後再無其他相關訊息。現在上海民眾紛紛猜測,陳督已在爆炸中遇難。目前尚無組織或個人宣稱對此事負責。”上海局面一時間被攪得渾不見底。
午飯後,張謇、湯壽潛兩人聯袂來訪,見面便迫不及待地問道:“百熙,你應該知道昨晚薈芳裡爆炸的事情吧?”
孫元了點頭,面色沉重地說道:“知道!據說陳英士遇刺了?”
張謇道:“不僅是遇刺,而且已經一命嗚呼了!”
孫元起佯作大驚:“什麼,死了?”
張謇、湯壽潛兩人齊齊點頭:“這是我們透過可靠渠道最新獲得的訊息,應該不差!”
孫元起皺著眉頭說道:“最近兩日上海形勢撲朔迷離,少不了有人想混水摸魚,嗇翁、蟄翁二位前輩一定要多加小心!不過我剛到上海兩三天,光復會主要領導人陶煥卿、同盟會得力干將陳英士就先後遇刺,絕非事出偶然。這背後會不會有什麼陰謀想要陷害於我?”
湯壽潛道:“能有什麼陰謀?這些無非是光復會與同盟會之間的遠仇近恨罷了,與百熙何干!都說‘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這兩個團體的聚合離散充分證明這一點。當初為了推翻前清政府,它們尚可以和睦相處。即便有什麼恩怨。也能相忍為國。但這些恩怨並沒有泯滅,只不過被暫時壓制而已。
“等到去年年底革命成功、民國新造,兩者再也沒有什麼顧忌,矛盾徹底爆發。光復會領袖章炳麟就公開表示‘革命功成。革命黨消’,認為各革命黨派應該在徹底革命成功之後徹底改弦更張,根據國家需要再立新黨,醉翁之意就在拆散同盟會。再加上滬督之爭、浙督之爭、民國政府各部權力之爭,兩者早已勢同水火。
“陶煥卿頗具才幹。又是反對同盟會的急先鋒,孫中山、陳其美等人對他素來忌恨不已,早就恨不除之而後快。在百熙出川之初,滬上已經傳言陳英士要刺殺陶煥卿,想來那時候光復會已經做好了反擊的準備。所以陳英士頭天殺死陶煥卿,第二天就被光復會扔了炸彈,橫屍青樓門口。關別人什麼事?”
孫元起道:“既然陳其美也被光復會刺殺身死魂歸九泉,那陶煥卿之事只能就此揭過,畢竟現在同盟會也是苦主。我看我們不如把昨天的那份通電稍加改動。再發一遍吧!我們新中國黨以後還要和同盟會合作,別讓他們說我們厚此薄彼。”
“也好!”張謇、湯壽潛都點頭贊成。
張謇隨後問道:“陳英士一死,滬軍都督之位必然易主,聽說吳淞軍政分府都督李鐵仙、滬軍都督府民政長李瑟齋(李平書)都意圖問鼎。當然,南京民國政府也不會輕易放棄這塊肥肉。很可能派人帶兵東下。對此,我們新中國黨該如何表態?”
或許這才是張謇、湯壽潛二人亟亟來訪的主要目的吧?
孫元起沉吟道:“新中國黨在上海立足未久,說到影響力,主要還是看嗇翁、蟄翁兩位前輩。所以我們如何表態。也要以兩位前輩意見為主,川、陝、甘等省會全力支援。儘管我們沒有能力決定誰來擔任滬督。但卻有能力讓誰當不上滬督!”
湯壽潛與張謇對望一眼,才緩緩說道:“李瑟齋自光緒二十九年(1903)到上海任職以來,積極參與地方自治,並親自興辦實業,改良社會,造福民生,在滬上卓有聲譽。所以士紳商賈都有意推戴李瑟齋繼任滬軍都督。”
看來李燮和還真是悲催,第一次被陳其美截胡也就算了,第二次即便陳其美已經身死,他依然與滬軍都督一職有緣無分。
孫元起劍眉微挑:“對於李瑟齋繼任滬督的事,我不反對,但我希望李瑟齋能在都督府裡給李鐵仙安排一個合適的職位,比如軍政長、滬軍參謀長,以示安慰。大家都知道,李鐵仙頗有君子之風,定然不會做出反客為主之事。由李鐵仙掌握軍權,李瑟齋可以高枕無憂!”
湯壽潛道:“百熙此策上佳!如此一來,既可以避免李燮和與李瑟齋之間刀兵相見,又可以同心協力抵制南京民國政府的亂命,可謂一箭雙鵰。百熙放心,湯某一定會如實想李瑟齋轉達你的建議,想來他也會欣然接受的!”
且說王亞樵被押走之後,先被關進法租界的工部局警務處監獄,在此過程中少不了捱上一頓拳打腳踢。洩了憤的外國士兵頓時覺得神清氣爽,像打了勝仗一般,得意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