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藏,便請駐印英軍武裝護送土登嘉措自噶倫堡啟程返藏。如果他們與我川軍相遇,只怕會有一場惡戰!”
楊度又問:“那走青藏線包抄的徐樹錚部可有訊息?”
蔣志清撓了撓頭:“徐樹錚部主要是騎兵,青海又非常荒涼遼闊,訊息本來就傳遞不便,而且訊息都是先傳給甘肅的張育和(張世膺)、陝西的趙行止,然後再經他們之手轉發給我,所以我們對徐樹錚部的動態也瞭解不多,最新的訊息也是一個月以前的。不過從電報上看,他們進展還算順利。電報上說,徐樹錚部先是在春夏之交配合張育和(張世膺)、程虎臣(程子寅)的第四十五混成協攻略甘肅,隨後由蘭州、西寧一線進入青海的。
“在青海他們並沒有遇到太多阻攔,目的也主要是向蒙藏王公、貴族、喇嘛等宣示我軍的存在,隨後糾合部分多羅郡王、貝勒、臺吉以及丹噶爾貢生楊冶平、西寧舉人丁耀奎等名士,在海南(海南指青海湖以南)建立青海都督府,徐樹錚被推舉為都督。隨後兵分兩路,一路在青海巡視,一路直指唐古拉山口,準備南下西藏。”
楊度聽完頗為滿意:“如此甚好!建立青海都督府意味著青海已經設省,在年底的國會大選中至少有10個眾議員、10名參議員的名額。雖然我們新中國黨未必能夠獲得該省全部席位,至少眼下已經佔得先機,同盟會、共和黨等縱使再花力氣,也很難有什麼上佳表現了。”
蔣志清微微頷首,然後問道:“你問完了我,也該輪到我問你了。我且問你,陳養銛之前被你丟到川南的窮山溝裡修路,這段時間一直沒有聽到他的訊息,該不會被你折磨死了吧?儘管咱們不待見他,可他畢竟是大總統府派下來的內務司長,還是孫先生的便宜學生,弄死了可不好交代!”
楊度搖著扇子哈哈大笑:“楊某自然知道分寸,怎麼可能把他弄死,讓大家為難呢?只是之前見他在川南筑路頗為方略,功勞匪淺,便請他到川西調解漢、藏、羌、彝各族之間的矛盾去了。中正都督你也知道,川西山高林密、人煙稀少,加上各族之間矛盾重重,這工作勞力費神,一時半會兒你聽不到他的訊息也是正常的。”
蔣志清這才放心:“沒弄死就好、沒弄死就好!其實這個陳養銛還真是個人才,凡事不可做得太過,歷練一兩回也就夠了。若是把他得罪得太狠,以後沒準會成為咱們的心腹大患。”
楊度聞言點了點頭:“中正都督與我心有慼慼焉!楊某本來也是這麼想的,準備等他這次把事情辦完就調回成都,仔細觀察一段時間,如果心無二意可堪大用,明年年初的時候把他派到重慶,負責協助出川的劉明昭、尹昌衡所部攻略兩湖。說到底,四川只是守成之地,要想有所作為,終究要下窺兩湖,直逼江浙!中正都督,難道你就沒想過衣錦還鄉?”
蔣志清也感嘆道:“‘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蔣某自然時刻想回去看看。人人都說少不入川,可我還是覺得江浙最好。為了能早點回家看看,看來我還得再多練些精兵,隨時準備沿江東下!”(未完待續。。)
三七七、君為北道生張八
北京。
自從確立內閣總理人選之後,五巨頭會議的氣氛明顯輕鬆許多。在京城九月秋高氣爽的日子,幾個人坐在陽光明媚的會議室裡,喝著好茶,像朋友一般聊著當前國內外政局變動、經濟發展、民生苦樂,倒也其樂融融。其場面與經世大學學生在自習室裡閒談並無二致,區別只在於學生們那是“書生意氣”,而他們幾個則是名副其實的“指點江山”。
當然,所謂的“五巨頭會議”並不是每人都有固定的發言時間,大多數時候是孫中山主講、黃興補充,袁世凱在一旁大聲叫好,黎元洪、孫元起兩人則主要負責充當熱心聽眾,不時點點頭、鼓鼓掌,活躍一下場內氣氛。
其實現場氣氛已經非常熱烈,根本不需要他們兩個幫忙,因為孫中山的演講極具煽動性,尤其是在描繪耕者有其田、訓練精兵百萬、修築鐵路十萬英里的宏偉藍圖時,聽得大家都是熱血澎湃、心旌搖動。袁世凱的叫好則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幾乎孫中山每提出一個問題,他都會像看戲看到名角出場一樣大叫一聲“好!”當孫中山說到動情之處,他還會高興地站起來,大呼“孫中山先生萬歲”。每當這個時候,孫中山也會照例回報一聲“大總統萬歲”。總之,氣氛極為融洽,場面極其感人。
在這種情投意合、你儂我儂的大好局面下,不少人都繳械投降或改弦更張。比如像黃興。本來在北上之前,他對袁世凱極為牴觸排斥,結果到北京和袁世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