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部分(2 / 4)

小說:重生之大科學家 作者:兩塊

曹錕咂了咂嘴:“小弟覺得大帥和孫百熙都是那種待人如坐春風、見面便能推心置腹的那種人,而且他們對於看中的人才都能不次擢拔委以重任。但要說區別的話,感覺大帥是和善中帶著威嚴,而孫百熙是和善中帶著真誠;大帥是用人要疑,而孫百熙是疑人要用;大帥是精明善斷,而孫百熙是恂恂若不能。若是以三國人物來論的話,大帥如曹孟德,孫百熙則如劉玄德。不知聘卿兄以為如何?”

王士珍忍不住高看曹錕一眼:“想不到仲珊老弟居然有如此識人之明,果真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確實如你所言,大帥是精明善斷、用人要疑,有如三國時的魏武帝,好處在於有他統領無往不利,壞處則是手下文武百官很難有人能夠超出他的才能。孫百熙看上去是恂恂若不能、疑人要用,壞處是因人成事,遇到五虎上將、諸葛武侯才能成就一方霸業,遇不到這些英才便只能流落四方;但好處則在於手下文武都能超過他的識見,可以獨當一面。

“不過在愚兄看來,大帥之所以齎志而沒、孫百熙之所以能一飛沖天,還有幾個原因不可忽視。首先是孫百熙一直以來都是以‘德’字聞名天下,而大帥是以‘勢’字橫掃天下;其次是孫百熙喜歡先攘外而後安內,我們大帥則喜歡先安內而後攘外。當然,最不可及的是孫百熙眼光獨到,幾乎每一步都走到了關鍵位置,比如趕上成立學堂,他能從白身踏入仕途;趕上廢除科舉,他一舉揚名天下;趕上東北防疫,他乘機入閣練兵;趕上入川平亂,他正好一舉奪得晉陝川三省……

“走對一步容易,但走對每一步卻非常難,所以大帥從光緒七年(1881)投軍算起,仕途也算順利,仍然直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才受命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光緒三十三年(1907)才算入閣,花費了長達二十餘年時間。而孫百熙呢?光緒二十七年(1901)剛剛踏入仕途,宣統三年(1911)春已經是學部尚書、進入內閣了,稍後便署理四川總督,前前後後才花了十年時間!

“如果沒有如此獨到的眼光,孫百熙也不過就是個有德的名臣高士而已;但有了如此毒辣的眼光,再配上如此德行,招徠如此英才,那縱橫天下誰人能敵?今日一見,王某才明白大帥敗得不冤!”

曹錕明知故問道:“那聘卿兄打算就任參謀次長之職?”

王士珍意氣昂然:“次長什麼的倒是無關緊要,老夫只是想驅車出塞與倭寇大戰,一雪二十年前敗軍奔逃之恥!”(未完待續。。)

ps: 何叔持刀搶劫:“節操、月票任意留下一樣,你選吧!!”

四九一、本來生死不相干

隨著王世珍和曹錕出馬,北洋各部出關的效率明顯比以前快上數倍。等到五月初的時候,京城周邊已經沒有成建制的北洋軍隊。駐紮口外的第四十七混成旅作為首批裝備坦克的部隊,並在投入實戰後取得輝煌戰績,本來是此次山東演習的重頭戲。但因為拱衛京畿責任重大,一直拖延到此時才大舉南下。

經過補充修整的中央陸軍第三師在代理師長陳宧的帶領下迅速北上,接替了大軍走後留下的防衛空白。緊張了兩三個月的經世大學也隨即宣佈解嚴,恢復了正常的教學秩序。

儘管魯豫蘇皖交界地區演習正酣,槍炮聲引得國內外為之側目,但華北局勢已經日趨平靜,孫元起再也沒有駐留太原的理由。在楊度、楊永泰等人力勸下,只好乘機返回京城,履行他內閣總理的職責。

聽說孫元起要回來,京城大小官員都躁動起來,無論他們內心裡憂又罷、喜也罷,但卻無人能忽略這件事情的影響。所以在孫元起回京這一天,眾人不約而同來到機場恭候大駕,其中包括臨時代理大總統的臨時副總統黎元洪。

其實黎元洪也是滿心無奈,按理說他是大總統(儘管是代理的,還是臨時的),比內閣總理還要高上半格,根本無需親自出迎。而且他和孫元起之間沒有半點交情,有的只是被欺凌被侮辱的血淚史,諸如平白無故被奪取半個湖北啦、莫名其妙被誑來北京啦、稀裡糊塗囚禁在瀛臺一兩年啦,更沒必要主動來捧孫元起的臭腳。

但結果呢?他還是早早趕了過來!

沒辦法。這些年的風雲變幻已經把黎元洪徹底嚇住了:無論是有國三百年恩澤全天下的大清皇帝,還是僅憑一根如簧巧舌便攪動半壁江山的孫文,又或者縱橫天下二十年號稱人中之龍的袁項城。抑或還有自己這個悲催的副總統兼鄂督,最終都一個個敗在這位年紀輕輕的教書先生手裡,成為他向上攀爬的墊腳石。

是他德滿天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