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2 / 4)

小說:聖修之途 作者:世紀史詩

頸後有深淺兩層肌肉及項韌帶的保護,一般的鈍性暴力不易傷害到骨質。然而以手掌外側和拳外側猛力砍切頸後顱、頸交界處,卻可以直接傷害到腦幹,引起致命的後果。由於頭顱本身的重量和頸椎有較大的靈活性,打擊顱頸交界部位,會使頭部產生劇烈的鞭打擺動動作,並閒此使大腦受到強烈的震盪。這種劇烈的鞭打動作造成的頭部震盪,可使腦實質在顱腔內生移位,並使繫於腦中軸上的腦幹受到牽拉、扭轉或撞擊於顱底枕骨斜坡,引起嚴重的腦震盪或腦幹損傷。打擊後使人立即昏迷或因腦幹、延髓功能損害,至呼吸、心跳騾停而立即死亡。

2、打擊頸後枕下三角區容易引起頸椎損傷

打擊頸後忱下三角區或以兩手抓住敵方頭部猛力向兩側扳擰,很容易造成頸椎骨折、脫位,壓迫脊髓神經引起四肢麻痺、高位截癱。

由於頸椎椎體在脊柱中相對較小,椎管也相對窄小,頸段脊髓又最為膨大,因而頸椎椎管與頸段脊髓對比顯得不夠寬大。頸椎損傷時,頸段脊髓損傷也因此而容易生。第五頸椎以上脊髓損傷時,還會引起膈肌癱瘓。膈肌癱瘓後,傷員的自主呼吸不能維持會很快因窒息而死亡。由於目前脊脊髓損傷尚不能達到使功能恢復的程度,因此,凡打擊頸後引起第五頸椎以上脊髓損傷大都不能存活。

3、頸後砍切傷可造成難以抑制的大出血

頸後的枕下三角區內有兩條重要的動脈血管——椎動脈和枕動脈。其中椎動脈是人體向顱內供血的兩條動脈之一(另一條是頸內動脈)。椎動脈沿頸椎上行,呈弓形行走於枕下三角區內,經枕骨大孔進入顱腔,向顱內供血。

頸後枕下三角區遭銳器砍切時,可以切斷椎動脈,引起嚴重的大出血。椎動脈損傷會使腦失去一條重要的供血渠道,迅陷人缺氧狀態,最終會因大量失血而死亡。由於椎動脈損傷後失血迅猛,又難於止血,因此難免很快死亡。

三、頸側頸動脈三角

頸動脈三角位於胸鎖乳突肌前線的頸內側三角中。頸動脈陷於頸動脈三角處接近皮下,頸總動脈在此分支為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因此,在頸側的頸動脈三角處,能用手觸控到頸動脈的搏動。

人們通常都會認為,銳器切頸是頸部危害最大的損傷。但實際上打擊或壓迫頸動脈三角,遠比切頸造成的危害更大。暴力打擊或壓迫頸動脈三角,常常立即導致昏厥或死亡。其致昏、致死的度非常快,常常使人感到意外和突然。致昏、致死的原因是壓迫刺激了迷走神經和頸動脈竇的結果。

1、頸側有一個壓力感受器

頸動脈三角內有一個特殊的壓力感受裝置——頸動脈竇。頸動脈竇位於頸部兩側,距喉結左右5——6厘米,頸總動脈向上分支的部位。頸動脈竇是頸動脈分支處的膨大部分,稱為“壓力感受器”,是頸動脈上的一個重要神經感受裝置。在頸動脈竇的血管壁上,有大量密集的壓力感受神經末梢。這些神經未梢,可以敏感地感受到動脈血壓的變化,以及來自外界的其它壓力變化。

在正常情況下,頸動脈竇不斷地感受血液的壓力變化,傳遞神經衝動進入延髓,刺激迷走神經中樞,使心跳活動不致於過強,動脈血壓不致於過低或過高。當血壓突然升高時,頸動脈竇要承受較大的壓力,於是它就會頻頻地放神經衝動,傳至延髓的心血管中樞,使心跳減慢、血壓下降,以保持心率、血壓的相對穩定。相反,在血壓突然下降的情況下,頸動脈竇承受的壓力也隨之減弱。此時,它又可以透過減壓反射來調節動脈血壓,以保持血壓的相對穩定。

由於頸動脈竇的存在,使頸動脈三角對一切外界壓力顯得十分敏感。當頸動脈三角遭到直接打擊或壓迫時,頸動脈竇所承受的壓力要遠遠過迴圈血壓。這種強大的壓力刺激會透過延髓的心血管中樞反射性地引起心臟功能抑制或心臟功能衰竭,使心率驟減、心力衰弱、血壓迅下降,並因腦供血、供氧不足而很快導致昏厥或死亡。如果同時壓迫兩側的頸動脈竇,幾秒鐘內便可以使人昏迷。

2、迷走神經對心跳、呼吸的雙重抑制作用

迷走神經起始於延髓的心跳、呼吸中樞,在頸部行走於頸動脈鞘內,並於頸動脈三角處接近皮下,向下進入胸腹腔,分別支配著氣管、食管及胸、腹腔各臟器的活動。延髓的心跳、呼吸中樞和它出的迷走神經纖維,分別構成了心臟抑制系統和呼吸抑制系統,對心肌收縮和吸氣有強烈的抑制作用。在正常的生活情況下,延髓的迷走神經中樞保持著一定的緊張度,並且這種緊張度經常高於心、肺交感神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