頌嶙�10萬元到他們社裡活 動,雖被拒絕了,但稿件也被“斃”了……
對這種事實真實性沒有問題的事件進行採訪滿以為會非常順利,不料,在華陰採訪時的第一站記者便碰了釘子——5月18日下午4點多,記者敲開華陰市委常委某 領導的辦公室,希望他能允許記者在該市採訪。這位剛從裡屋那間大床上爬起來的常委滿臉不悅,愛理不理地應付著。顯然,這位官員早已適應了新聞的節奏並能熟 練忽悠媒體,他先是重複著他想說的假話迴避著他不願說的真話,強調中央發改委來十幾個人已把情況搞清楚了,華陰沒問題,災後重建也搞得很好。
後來,被記者追問急了,該常委開始怒氣衝衝,滿嘴髒話,“你一個人能瞭解球個啥!操……”接著,該常委兇巴巴地要記者交出錄音筆,要記者沒事就早點走,別 在華陰沒事找事。
面對這位官員的無禮,記者繼續追問: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你怎麼如此反感別人關心受災的移民?
追問是記者的天職。這位常委的惱怒無禮更激發了記者採訪的積極性。在隨後的幾天裡,記者克服種種困難,一路“追問”下去,在渭南瞭解到了不少其他媒體沒能 採訪到的東西。
那次,最意想不到的收穫是採訪到了“渭南移民問題”的主角——渭南市原移民辦主任鄭博——所有報道渭南“移民問題”的記者沒有任何人接觸到此人,但本記者 採訪到了。
鄭博進入記者的視野是在華陰市委某常委處碰釘子後的第二天,記者從華陰趕到了渭南市。聽說記者要採訪鄭博,當時在渭南採訪的幾家媒體的同行都說,不可能, 鄭博根本不會接招,我們想盡種種辦法,甚至讓某領導給他打電話,他都拒絕接受採訪。
同行的話令人忐忑不安,但我不願放棄。在賓館裡,記者用北京的手機打通了鄭博家裡的電話。
令記者不敢相信的是,在電話裡講明自己的身份和意圖後,鄭博居然同意與記者見面!事後猜測,鄭博能接受採訪,有兩種可能,一是不斷有記者要求採訪,把他說 煩了,記者找他時,他正好想通了,乾脆答應見見。於是,本記者正好趕上了這個機會。二是記者打給鄭博的是北京的手機,記者介紹時又說自己是最高人民檢察院 機關報檢察日報的,鄭博可能聽混了,滿以為找他的人是高檢院的,他當時有可能在掂量:記者不見可以,但檢察院的尤其是高檢院的不能不見。於是,他稀裡糊塗 地答應了與記者見見。
當天上午9點,記者在鄭博家中見到了他。當時,遭遇車禍的前移民辦主任鄭博身體還沒有完全康復,躺在家中的長椅子上休息,動一動都需要他夫人攙扶。見面 後,鄭博坐起,與記者握手,檢視證件和介紹信,然後同記者聊了起來。
儘管事先對鄭博的情況作了大量的瞭解,但能直抵他心靈的個性化的資訊並不多,記者只能一步步接近他。
記者首先徵詢了他對李萬明的看法,接著問了李萬明舉報的所有問題,同時,還問了一些他在所有“移民問題”中所扮演的角色。
鄭博對李萬明極其反感,對其評價也幾乎是毫不遮掩的攻擊。
對李萬明舉報的問題,記者原以為他會像渭南官方的材料那樣遮掩、迴避、否定或者乾脆不承認。沒想到,對絕大多數問題,他都承認是真的,只是對其中的一些數 據作了糾正。比如,李萬明舉報他某年拉兩大卡車西鳳酒等禮品到北京給水利部等單位的領導送禮,他糾正說,不是兩卡車,是兩部小轎車裝了些禮品到北京給領導 拜年。禮品也不全是西鳳酒,還有本地的土特產。
又比如,問他為什麼要到大荔投那麼多錢搞礦泉水開發,他說,這並不是自己的主張,某省領導的家在大荔,打招呼到那裡開發,自己就把移民款投到了那裡。還比 如,970畝地送給民政局的事,也是市裡領導同意了的……
為了證實自己所講的都是有據可查的事實,臨別,鄭博讓記者影印了他所儲存的關於渭南“移民問題”和“治”李萬明等人的所有材料——包括省、市領導的批示, 省、市有關部門的檔案和會議紀要,公安的法律文書,紀檢、監察機關的調查報告,還有給中央一些部門的公函。
從那一摞厚厚的材料裡,記者終於明白了渭南市發生這一切由來和來頭,也漸漸領悟出了渭南在特殊時期、特殊事件上特殊的“政治生態平衡”——那些與土地、返 庫、送禮、挪用移民資金等等問題並無牽連的領導,那些也想親民、對庫區土地、返庫、送禮、挪用移民資金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也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