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館飯店,只是普普通通、客房沒幾十間、散步在居民區中的小旅店。別看不起眼,可是放到京城這個人流量極大的城市裡利潤一點都不低。而且再過那麼幾年,這些小旅店還能搖身一變,弄成連鎖快捷酒店,再賺一筆安穩錢。就算到時候不想幹了,盤給別人幹也是一大筆轉讓費啊。
想幹旅店也好、快捷酒店也罷,房子那是必須要有的,不光有,還得是自己的最好,靠租別人房子幹買賣,大多數都是給房東打工呢,這是洪濤活了好幾輩子總結出來的經驗,別的地方可能有差異,但在京城裡百分百是這麼回事兒。
趁著現在房價還便宜,還有很多破產單位的房產需要出售,還不趕緊下手多置辦點產業等什麼呢。和經營電腦屋相比,購買房產除了資金投入量大一些之外,利潤一點都不低,說不定還高呢,趕上拆遷立馬就把房產數量翻倍,就算不拆也沒事兒,投入點錢翻蓋翻蓋,不管是當旅館經營還是當住宅、辦公樓出租,必須賺沒有虧的時候,至少在自己記憶中的年份裡是不可能虧的。
整個夏天張媛媛和孫麗麗都像上滿了發條一樣,隔三差五的就奔波於各區的工商局與稅務局之間,先是把原來的京誠公司改成了一人有限公司,然後再把其它電腦屋所用的股份公司都變成了法人投資的一人有限公司。張媛媛忙活完了,孫麗麗接著再來一遍,只不過公司名字變成了麗字打頭的,她說既然是她的公司,不管實際上是不是三人共有的,但命名權一定要有她掌握。
張媛媛對她這個閨蜜也確實大方,前六家電腦屋都在京誠系下面,第七家則被劃到了麗都系下面。這家位於京城火車站對面的電腦屋光籌備就耗費了三個多月,斷斷續續裝修到開春才完事兒,前期培訓、裝置安裝又耗費了一個多月,直到俄羅斯潛艇庫爾斯克號沉沒那天才正式開業。
二百臺電腦的規模不知道是不是全國最大的,反正在京城裡是絕無僅有了,甚至都上了京城新聞節目。可惜並不是特別正面的褒揚,更像是對一種新生事物提出的質疑,唯一讓洪濤欣慰的還沒貶損。這就很難得了,同時也說明高層還沒真正注意到這個行業的與眾不同之處。
但這種日子不會太長,隨著網路的逐漸發達、普及,每天使用網路的人裡不光有為了工作、娛樂的,還有一些不懷好意、打算利用網路興風作浪的傢伙。一旦他們利用電腦屋這個平臺瞎折騰,政府很快就會意識到,然後電腦屋這個提供上網服務的平臺自然就得受到波及。
政府可不願意看到一個不能完全受控、可以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的地方存在。一旦政府有了這種想法,輿論就不會再對電腦屋這麼客氣了,就算自己這個重生了不知道幾次的大妖怪也攔不住這種趨勢。唯一能做的就是順勢而為,充分利用政府還沒發飆的時間,來為以後的生活做一些鋪墊,順便看看能不能從中撈點好處。
至於說到底該不該去管、這麼做對不對、是否對國家民族有益。這個問題太大了,不是自己能回答的。在這些次時空旅行中,自己也不是沒嘗試過去改變一些什麼,可結果往往會偏離自己的初衷很多。那些改變到底有益無益也不清楚,那索性就啥也別改變了吧,就讓自己老老實實當一個普通人不是挺好的嘛。
大妖怪和神還是有很大距離的,不用總把自己想得太有能力,管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正事兒,要是連這點小事兒都做不好,怎麼有臉去管別人的事呢,更別提什麼國家、民族、全人類了。
做為幕後策劃者,洪濤也沒閒著,他的鑫月公司也變成了一人有限公司,只是沒有發展太多法人公司,只有兩家。一家鑫月公司主營電腦屋,一家小蜜蜂公司主營軟體開發。
這兩家公司不光屬於一個人,經營地點也緊挨著,都在原本屬於鑫月電腦屋的地下室裡。洪濤覺得用四百多平米的地下室放一百臺電腦有點太奢侈了,乾脆就給隔出四分之一的面積當小蜜蜂公司的辦公室,進出單走張媛媛那邊的樓梯,而鑫月電腦屋還走原來的東門。
對了,他還做了一個大改動,就是把電腦屋這個名號給改了,京誠系、麗都系、鑫月系的所有電腦屋都統一換了名字,叫網際網路吧,簡稱網咖。這麼做主要是為了順應潮流,當下好像叫什麼什麼吧特別流行,正好後海、前海周邊的酒吧也和野草一樣竄了出來,咱也跟跟時代的脈搏走吧。
光改名字還不徹底,洪濤一口氣把最初開業的四家網咖全進行了裝置升級。顯示器還是十七寸的,要說小鬼子的顯示器就是抗造,本來就是二手的,自己又沒白天沒黑夜的禍害了兩年多,真正映象管壽命耗盡的只有三臺,元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