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糟糕的是,他匆忙中竟然沒有帶裝填用的子彈。
發現他已經沒有彈藥後,記者們衝進屋來,七手八腳的把他按在地上。這時候才有人去確認總編的狀況,然後發現總編已經身亡。
法國人一向喜歡這種事情,很快被波拿巴家族的對手們掌握的報紙開始大做文章——其實這位讓?保羅先生政治嗅覺太不敏銳了,他如果選擇的不是“號稱中立”實則無節操的費加羅報,而是選擇那些背後有靠山,用屁股來思考的報紙的話,說不定他已經成功挽救了自己的人生。
當然他還可以選擇克里蒙梭的《自由人報》,這個一開始以敢於抨擊任何事情,骨頭奇硬無比著稱的報紙,現在已經漸漸蛻變成“泛人類主義”在法國的大本營了,幾乎每一期報紙上都能看到對林有德的《人類宣言》的解讀和研究文章。
《自由人報》的主編克里蒙梭一定很樂意把現任執政克里斯蒂娜的那點花邊新聞修飾一番,狠狠的傳播開去。
只不過,《自由人報》現在過得顛沛流離,編輯部一直在東躲西藏,連克里蒙梭本人也是憑著在上次大戰中積累的政績和聲望才勉強在巴黎立足,讓?保羅一個小卒子,想要聯絡上《自由人報》確實有點難。
不管這位讓?保羅能否拯救自己的人生,第一執政克里斯蒂娜都切切實實的感覺到自己的人生受到了威脅。讓?保羅在被捕之前讓整個《費加羅報》的記者都知道他手中有更多第一執政的緋聞,搞得現在所有人都在猜測克里斯蒂娜有多少個****。
偏偏克里斯蒂娜還不能動這位讓?保羅,一旦他被幹掉,各種猜測立刻就會坐實到克里斯蒂娜腦袋上,所以第一執政還得老老實實的加強對這位前****的保護,防止她的對手謀殺這位****以此來製造攻擊她的藉口。
這劇情火爆的風流韻事,直接吸引了所有法國人的目光,至於奧匈帝國的存亡,法國人並不在意。對於大多數法國人來說,奧匈帝國不過是“被拿破崙陛下吊打的鄉下國家”。
而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也對奧匈帝國怎麼樣了毫不關心。上次大戰開始後,大多數美國人才知道奧匈帝國的皇帝叫啥,而現在,大多數美國人都以為奧匈帝國的皇帝還是同一個人——因為他們都叫弗朗茨嘛,約瑟夫和斐迪南什麼的,美國人才懶得搞清楚呢。
1933年3月,夏綠蒂?德拉諾?羅斯福正式宣誓,就任美國總統,上任之後她立刻在各個財團的支援下開始經濟改革,此時美國人正為以工代賑政策將會提供的工作崗位欣喜若狂。
就這樣,有能力影響到中歐和巴爾幹的列強中,只有英國把注意力放到了這場危機上。
大英帝國需要奧匈帝國來制衡俄國,而且英國人早就看出來德國人準備趁機和奧地利合併,它不能容忍一個更強大的德國出現,它希望德國和奧匈共同阻擋俄國,充當大英帝國在歐陸上的屏障,而不是重新合併成一個掛著雙頭鷹旗幟的神聖羅馬帝國。再建神羅這種事,英國才不希望看到。
所以英國人也當機立斷決定派遣權力比大使更高的特使前往奧匈帝國。這時候一件有趣的事情發生了,為了讓自己的特使能更快抵達維也納,英國人竟然決定借用林有德的漢莎航空隊的飛機和飛行員,載著特使直接飛躍阿爾卑斯山。
英國人的借調請求立刻被送到林有德面前,讓林有德一臉莫名。
最終林有德還是批覆按照正常程式為英國提供服務:他是商人,商人有生意就得做。
而且,當年英國出面免除了德國的戰爭賠款,對這個恩情總歸還是要有點表示。
儘管林有德根本不是德國人。
就在各國做著各種各樣的準備的同時,奧地利的危機也在發酵,起義蔓延到下奧地利。
許多奧地利部隊計程車兵都是本地人,他們要麼選擇加入起義的隊伍,和自己的父老鄉親們在一起,要麼躲在軍營裡裝作沒看見外面的滾滾熱浪。起義群眾也很配合,沒有為難軍隊,只是把下來徵糧徵稅的官員暴打了一頓之後掛了燈柱。
奧地利戰姬部隊仍然未能從巴爾幹戰爭的損耗中完全恢復,許多機體缺少零部件,整備良好的裝甲大概只佔整個戰姬部隊的百分之十五。
所以這些戰姬部隊只能原地駐防,保護各個關鍵地點。
緊接著,鐵路工人開始罷工聲援農民和城市小生產者,第二天罷工行動就演變成奧地利全境總罷工。
工人們走上街頭,高舉帶著無花果葉的紅旗,高唱《國際歌》,和軍警對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