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人以為,熬湯時,食材的營養全都在湯裡面了,所以經常以湯代食來餵養寶寶,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做法。用瘦肉燉出來的湯幾乎就像水一樣,裡面僅含有5%?10%的營養,反倒是瘦肉裡面還有90%?95%的營養。除非把雞、甲魚燒得呈糊狀,喝糊狀的湯才會有營養。
很多家長希望給孩子補鈣,於是經常煲骨頭湯給孩子喝。實際上,即使經過長時間高溫煲煮,骨頭裡所含的鈣質也不容易溶解到湯內。所以,提醒家長大家在煲骨頭湯時要加入一些酸類蔬果,如西紅柿等,可使骨頭中的鈣較多地分解出來。
誤區五:用高濃度糖水餵養寶寶
有些人在嬰兒剛出生後就用高濃度糖水餵養,這種做法是極其錯誤的。這樣容易使寶寶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甚至會出現腹瀉,會導致營養不良,還會使壞死性小腸炎的發病率增加。
因為高濃度的糖水會損傷腸黏膜,糖發酵後會產生大量氣體,造成腸腔充氣,腸壁不同程度積氣,使腸黏膜與肌肉層出現壞死,嚴重者還會引起腸穿孔。臨床可見腹漲、嘔吐,大便先為水樣便,後會出現血便。
誤區六:喂寶寶咀嚼過的食物
有些家長認為寶寶的腸胃功能還不成熟,給寶寶餵食咀嚼過的食物更易於消化吸收。人體口腔本身就是一個多菌的環境,給嬰幼兒餵養咀嚼過的食物,易將成|人口腔中的細菌傳給嬰幼兒。為避免病菌傳染,給寶寶餵食時可喂易於咀嚼消化的食物,最好不要喂寶寶咀嚼過的食物。
誤區七:寶寶吃得越多越健康
在喂寶寶時,如果一次或多次超量餵食,會造成嬰兒胃腸道負擔過重,以致食物在胃腸內消化吸收出現障礙,很容易引起過食性腹瀉。過量餵養不但不會促進體格發育,反而可能削弱消化功能。嬰兒餵養要注意總量攝入,更重要的是注意營養均衡。
電子書 分享網站
誤區八:用牛奶加米湯喂寶寶
目前,許多家長在牛奶中摻些米湯、米糊或糕乾粉給孩子吃。要知道,這種吃法是很不科學的。有人做過實驗,將牛奶與米湯混合後分別置於各種溫度下,結果維生素A損失的程度很驚人。食品學記載,維生素A不宜與澱粉混合。孩子如果長期攝入維生素A不足,會導致發育遲緩,體弱多病。所以餵養孩子最好把牛奶、奶粉與米湯或糕乾粉分開來吃。
誤區九:牛奶與雞蛋一起煮好喂寶寶
有些家長喜歡把牛奶和雞蛋煮在一起讓孩子吃,這樣雖然在操作上是方便了些,但是從營養角度考慮是不科學的。如果牛奶和雞蛋一起煮,最後牛奶煮沸了而雞蛋還沒有熟,沒熟的雞蛋對人體是有害的。從衛生角度講,半生不熟的雞蛋中存著各種致病細菌,如沙門菌、大腸桿菌等,這些細菌吃到肚子裡就有可能發生急性胃腸炎。
將牛奶與雞蛋一起煮時,如果要把雞蛋完全煮熟,必須煮沸後再燒幾分鐘,但牛奶煮沸後很容易溢位鍋外,所以要十分小心。另外,煮得時間過長會使牛奶中的蛋白質凝固在鍋底或鍋邊。因此,不論從營養保健的角度看,還是從衛生角度看,牛奶與雞蛋都不宜一起煮。
()免費電子書下載
誤區十:新鮮牛奶比奶粉好
新鮮牛奶因為酪蛋白含量較高,揮發性脂肪酸多,易引起腸道過敏、消化不良。家長應避免直接用鮮奶餵養寶寶。若擔心寶寶喝奶粉上火,可選用精製植物油的配方奶。
txt小說上傳分享
誤區十一:用鮮奶代替配方奶粉餵養寶寶
對寶寶來說,除母|乳外的其他|乳汁,如牛|乳、羊|乳等,都有一定的缺陷,如牛|乳蛋白質中的酪蛋白太高,不利於寶寶消化;牛|乳中蛋白質、鈣、鈉、鉀等的高含量與寶寶未成熟的腎臟能力不相適應。因此,對於2歲以內的寶寶,最好選用配方奶粉,儘量不用鮮奶。
誤區十二:鮮牛奶高溫加熱後餵給寶寶
鮮牛奶必須加熱消毒才能給小兒飲用,但加熱時間要短,溫度要低一些。因為加熱到沸騰時,其中有些營養成分就會被破壞,如|乳糖被焦化,分解成|乳酸和甲酸。牛奶的沸騰時間越長,溫度越高,對營養成分的破壞就越大。煮鮮牛奶理想的溫度在75℃左右,這時可見牛奶表面有小的波動,用文火煮20秒鐘左右就能達到消毒的目的,營養成分的損失也最少。如果嬰兒消化吸收不好,就應該延長牛奶煮沸時間,使牛奶中脂肪球變得細小,有利於消化。
誤區十三:把煮好的牛奶存放在保溫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