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之際開始發行。計劃每年發行寶鈔三千萬貫,一貫寶鈔值銀一兩,設立界限,以五年為限,到界以後,以舊易新。
為了能使民間很快地使用寶鈔,蔣臣還設想了一個小恩小惠的計劃,他說:“商領於官者,使之少有羨益。則商自趨之如鶩……,不論商民人等,換以官庫者。每鈔一貫,止納銀九錢七分,而通用行使,輸納完官,準作一兩實收”。居然知道九七折優惠,好有經濟頭腦啊!不過蔣臣也知道:“今鈔法所以不行者,惟是賞賚或有頒出,市肆不行倒換,故上用而下不用也”。
針對這情況。蔣臣建議朝廷不管賦稅還是賞賜、罰鍰,一切都用寶鈔。這樣,民間也就不得不使用寶鈔了。民間使用寶鈔。自然要以銀兩來倒換,為了迅速推行寶鈔,蔣臣認為有必要仿洪武十三年舊例,在京城,在各地設定行用庫,便民倒換寶鈔。由於鈔法中有以寶鈔兌換制錢的規定,因此,蔣臣建議儘快把各地已廢止的鑄局恢復起來,重新開局鼓鑄制錢。他說:“今既頒發鈔法榜文,即宜頒行錢法,其十三省,皆令各布政司開局鼓鑄,佈政專董之”。
各省的鑄錢費用,從應解京的錢糧中動支一部分,大省動支十萬兩,中省動支八萬兩,小省動支六萬兩,按朝廷所頒錢樣鼓鑄。“費銀一兩,鑄錢一貫,惟務精好,不取鑄息”。戶部衙門各鈔關,各邊餉司,也准許動支鑄本一、二萬兩,開局鑄錢。為了促使各省儘快開局鼓鑄,蔣臣建議應將戶部鑄錢所需費用,“銅價炭價,盡責地方之不鑄者”。
強制推行貨幣蔣臣知道明初行鈔的教訓,因此他計劃恢復宋時界法,一界之後,以舊易新。“則通天下之錢數,又足相抵”。他提出,每年行鈔三千萬貫,一界行鈔一萬五千萬貫,用來換取民間的銀兩,然後,把收聚朝廷的銀兩,透過“賞賚與積穀之法,以流通於下”。至於錢鈔兌換,蔣臣擬規定,“凡商人買到新鈔至彼,即以錢償之,一鈔準錢一貫,不許短少”。這樣,可以避免“官胥留難”,保證寶鈔兌換信用,使寶鈔能順利地流通於民間,達到朝廷行鈔的目的。
有關印製寶鈔及官員設定問題,蔣臣認為印製寶鈔務必精緻,他引舉明初印製寶鈔之例說“御前頒發者,質厚重而致潔清,為外廷所未經見”。對明初寶鈔質量大加讚美。蔣臣提出印製寶鈔地點有二:一在內府印造,一在戶部開局印造。但他認為在內府印造為宜,這樣,“民間無從模仿。”至於寶鈔票面上的印文,蔣臣認為宜用內府印,而寶鈔提舉印可改為戶部左右堂督理之印,“印以紫粉,以重事權”。寶鈔印製費用,蔣臣計算一下只需五厘一張便可。設定官職要慎重共事,蔣臣擬對明朝現行錢鈔機構加以改進。當時,鈔法由戶部侍郎督理,而寶泉局又有專門官員參與其事。他建議,鈔法也應象錢法一樣管理,鈔法或者和錢法一同兼理,或者兩者分理。不管採用哪種形式,都屬於戶部左右侍郎掌管之中。而當時地方各省掌管錢鈔法的都是各省撫按,戶部左右侍郎不能有效地督理地方錢鈔之法。因此蔣臣請求戶部兩侍郎應加授院部頭銜,有權管理地方錢鈔之法。提舉寶鈔司一官,也應改為戶部委派,這樣,才能對鈔法有所裨益。
比重八哥聰明多了。居然知道回收、有效期跟防偽,呵呵。但是,也只能是呵呵。這樣的想法。太過於超前了。而且,發行紙幣。大明朝廷的準備金在哪裡?政府信譽在哪裡?蔣臣提出的官府照常收兌使用,也只能是很完美的出現在題本里,試問,你把一疊印刷精美的寶鈔發給眼下正在陝西練兵的孫傳庭充當軍餉,孫傳庭和賀瘋子等人不發飆才怪!
但是,病急亂投醫。窮瘋了的大明朝廷對於蔣臣的行鈔計劃,簡直是如獲至寶。不僅崇禎皇帝龍顏大悅,大力支援。而且得到戶部尚書倪元璐及侍郎王鼇永的支援,在這樣的有利條件下,印製寶鈔的計劃很快便緊鑼密鼓的操辦起來。崇禎帝一方面諭戶工二部,讓兩部按舊例,“責取桑稂二百萬斤於畿輔、山東、河南、浙江”。將辦置印製寶鈔紙張事項,分派到各省。一方面諭禮部,要禮部將廢舊考卷及廢籍故紙一併搜取解送到寶鈔提舉司,以備造紙之用。
印製寶鈔需要工匠,而明朝已有百餘年沒有印造過寶鈔,原有的工匠早已不存在了。因此崇禎帝又諭工部:“造鈔急需匠役。著該部責令五城上緊召募一千名,務選諳練鈔紙印刷者,炤數速解。以供造作”。為了儘快增加寶鈔印刷量,崇禎帝又要求工部,“僱覓在京工人一千五百名分派各作,隨匠演習”,並給予一定的“養贍工價”。以安其心,盡心印造。印製寶鈔的物資、技術條件一切備全後,崇禎帝特設寶鈔司,晝夜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