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鋼鐵農具造成民變的教訓,李沛霖如今也不敢說大話了。
“除了外銷一部分之外,我打算把各處的機械,碾米機,秀,織布機,榨糖機都換成九轉鋼製的部件。”守漢本來要脫口而出秀兒機,但是,突然才想起,佳人已去,陰陽兩隔。急忙迅速改口,防止讓別人聽了傷心。
但是,在場的“別人”李沛霖已經是有些傷心了。
沛霖藉著燈光的陰影擦擦眼睛,將話題轉移到一旁。
“主公,如果全部更換成鋼鐵部件,也發生類似於鐵製農具的事情,我們該如何處置?”
守漢有些讚許的看了看李沛霖那張有些滄桑的臉,這個人不簡單,知道舉一反三,知道因為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會催生一系列問題。
“別的不說,如果說紡紗機、織布機都換成了鋼鐵部件,勢必會造成產量大增,到那時,我們到哪裡去尋找這許多的棉花?怕是江春將內地的棉花全部運來,也不夠使用的!”
“這個!?。。。。。”
守漢確實是還沒有想到原料來源的問題,正要思考這棉紡織業的原材料問題如何解決,迴廊下,一個身影急匆匆的走了過來。
“稟主公!”
木牙狗還是那個聽上去很是怪異的腔調。
“鄭一官派他的弟弟鄭芝豹來了!”
卻是鄭一官要接受福建巡撫熊文燦的招安,來向守漢這個合作伙伴打一聲招呼,順便還有些別的事情要談!
將近九千字送上,大家是不是支援一下呢?
正文 第一百三十五章 一堂貨幣金融學課程
“黃百畝的這個案子,不好辦!”
在阮家原來的大殿內,南中軍的幾個高層人物,以守漢為首,圍坐在一具火爐邊,一邊翻弄著剛剛從山區運來的紅薯、玉米等作物,使這些作物能夠受熱均勻,一面討論著黃百畝的狀紙。
黃百畝的狀子其實也很簡單。
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這是國人的通病,大凡在外面工作讀書打拼的人,回到家鄉總是要做出一番成功人士的狀態,否則會被認為是“物離鄉貴人離鄉賤”最好樣本。
何況,黃百畝等人是最早一批享受了守漢的各項優惠政策的人,幾年的辛苦打拼經營下來,已經有了數百畝的水田,近千畝的山林,倉裡放著幾千石的稻穀,還有數百壇的菜油、葷油,樑上懸掛著幾百斤臘肉乾魚,欄裡拴的有牛,喂的有豬,身上穿的是細棉布,腰裡也常有十幾兩銀子在。
這樣的光景,黃百畝便動了回鄉修宗祠、續家譜的念頭。
不料想,剛剛回到廣東三水老家,麻煩就接踵而至。
從地保到三水縣,各級算得上的,算不上的,入流不入流的官吏都紛至沓來,口號如出一轍,對於逃民要嚴懲不貸。
面對著衙役官吏們手裡的鐵鏈鐵尺,黃百畝只得是祭起最不情願,但卻是最對症的一個法寶,塞錢。
地保來討人情,塞了五兩銀子,一匹棉布。
縣裡的班頭領著一群衙役來賀喜,每人二兩白銀,一身衣料,幾位班頭每人十兩白銀。
衙門裡的幾位老夫子師爺,各自送了二十兩的潤筆,懇請老夫子筆下超生。
典史、縣丞二位大人,每人託老夫子代為敬上一百兩的冰敬。
知縣大老爺,則是送上了二百兩銀子的潤筆,回報的便是大老爺大筆一揮,為黃氏宗祠題寫了匾額。
如此亂七八糟的各項開支算下來,黃百畝發現,自己這幾年的辛苦,怕是填不滿這些官吏們的血盆大口。
剛剛要以建宗祠錢糧不足為由逃回南中,不料想,鄉間的地痞們也來拔刀相助。
“黃家契弟,沒錢修宗祠啊?不要緊的,我們借給你。九出十三歸的利息,便用你這黃氏宗祠作為抵押!”
黃百畝見狀不妙,如果不走,怕是連性命都要丟在家鄉,忍辱含痛,以借錢要同家族中老少共同商議為由用作緩兵之計,為自己爭得了幾天的時間。
便在這幾天裡,連夜帶著幾名想到南中來打拼一番的宗族中子弟飛也似的逃離了廣東。
到了家中盤點此行所花費錢糧,區區的數月花費錢糧竟然在千餘兩上下。這還是有數目的,那些七零八落的花銷,就更多了。
左思右想,黃百畝覺得無論如何也咽不下去這口惡氣,索性潑起膽子,央人寫了一張狀紙,到將軍府門前告狀。
他的想法也是極其簡單,我每年按時的交糧納稅,每做一筆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