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間中期時。大約每年開紙有二百八十多萬兩,各鎮分攤,糧餉分額,較為平均,改變這一狀況的重要原因就是後金的崛起。
遼東各鎮迅速的拿了大明軍費好大一頭,便是到現在,遼東,含關外與山海關,雖然糧餉分額減了又減,仍然一年有近五百萬之巨。
而論大明收入,萬曆中期,朝廷每年夏糧秋糧,約有二千六百多萬石,其中戶部的太倉銀庫,每年約收銀三百六十多萬兩,軍費加餘者支出,每年已經有所虧空,遼東戰事一起,財政更是入不敷出。於是,遼餉加派,便是應運而生了。
從山海關起到錦州等處,山海鎮、前屯衛、寧遠鎮,各援剿總兵等等,加起來一二十萬人馬,以每兵每人每月一石糧計算,一年就需糧食二百萬石,還有各樣一應消耗,龐大的糧餉供應,衍生出了一個個利益集團。
晉商、漕運商人,糧食商人,甚至揚州的鹽商,大家都在這塊巨大的餡餅上排排坐分果果。作為各個商業利益集團的代表或是代理人的官員們,除了從商業活動之中獲取利潤之外,更有一個來錢的路子。
那就是官員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