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虞也是以禮相待,讓呂布坐在其左側以示對其的尊重,而坐在劉虞右側的男子便是幽州別駕魏攸,也算是老相識了。
眾人入席後,劉虞率先舉杯說道:“今日,北平的眾位將軍不辭勞苦,為天下公義不遠辛苦而來,劉虞當先敬各位將軍一杯。”
呂布也起身回應道:“得刺史大人及薊城各位同僚厚待,我等不勝感激,當滿一大白。”
文丑與其他軍中的將領也一齊站起來,向薊城官員敬酒。
敬完其他席位後,呂布便向劉虞敬酒道:“呂布雖在北平,未與大人深交,但卻也聽聞大人的一些傳言。”
“哦?我劉虞無德無才,莫不是什麼不雅之事?”劉虞自嘲道。
“哈哈……大人說笑了。呂布聽聞時有蝗蟲為害,至薊處,飛而不入,不知可有此事?”
劉虞連忙謙讓道:“這都是百姓飯後閒談,不足為信,不足為信的。”
劉虞因為愛民如子,且公正清廉,與當時東漢官僚窮奢極欲的腐朽作風截然不同,因此深受幽州百姓的愛戴,故有“鄰縣接壤,蝗蟲為害,至博平界,飛過不入”這麼一個傳說。劉虞聽到呂布講他生平快事,雖然他品行謙和,臉上也是不由的露出幾分笑意,與呂布之間的關係也拉近了不少。
劉虞甚是開懷,笑著對呂布說:“若將軍不嫌棄虞一股書生酸氣,不如便以表字伯安叫我吧。”
“呂布不敢,也請大人也莫要再以將軍之稱掛在嘴邊,叫我奉先便好。”
言及董卓專政,諸侯齊聚之事,呂布當即怒顏道:“董賊倒行逆施,殘害忠良,更令人髮指的是他縱容部下燒殺劫掠,無惡不作,更是以虐殺百姓為樂,其行其為是罄竹難書。”
“說的好啊”,劉虞深有同感,動容道:“若天下諸人人人似奉先這般,董卓再如何勢大,也是無用。奉先,敬你一杯。”
酒過三巡,劉虞向呂布問道:“不知奉先對幽州鏡外的烏桓等族是如何看待的?”
呂布一聽烏桓二字,卻是要細細想來。這劉虞想來政策寬仁,對待外族也是如此。呂布答道:“想我大漢泱泱大國,先有西域,後有匈奴,皆是以和為善。不想那西域反覆無常,匈奴人得寸進尺,後武帝強攻,叫匈奴不敢牧馬,西域年年稱臣,此武之效果。”
劉虞放下酒杯,笑道:“奉先之言倒也不錯,只是西域三十六國脫離我大漢的控制,投向匈奴,那也是因為我大漢無法給與他們保護,才為匈奴所欺,這也是無可奈何的啊;至於那匈奴,與我大漢爭戰多年,他們也有不少的部落希望能夠與我大漢和平相處;那胡羌,烏桓各部多是因為每至冬季,無糧以繼,為了生存不得不向我邊境劫掠,所以虞認為當以安撫為主,感化胡羌各部,對我朝廷感恩帶德。”
若是公孫瓚還未身死,只怕要與劉虞一番爭論了,不過呂布卻是明白的很,便道:“我幽州每年死在胡羌手上的人不少,今日降,明日反的事情更是司空見慣,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不過正如大人所言,外族有錯,我大漢更有錯,因而末將以為都是我炎黃子孫,也不必趕盡殺絕,不如來個以夷制夷。”
“以夷制夷?”劉虞還是第一次聽到這個詞,不由出聲問道。
為了與劉虞以後能夠相處融洽,呂布勢必要打破他們各自的固有思想。好好的思考了一會兒後,呂布開口說道:“呂布認為,為什麼不剛柔並進,一手模子,一手木棍呢?”
“好,好一句一手模子,一手木棍,這真有意思,奉先,你繼續說下去。”劉虞聽了呂布的俏皮話,忍不住笑道。
“呵呵”,呂布也喜形於色,笑道:“自漢高祖建立大漢朝以來,一直都受到異族的困擾。雖我大漢多次對異族用兵,卻收效不大,反而勞民傷財,用一句我們戰場上的話說就是‘殺敵一萬,自損三千’,此為武力解決的不良後果;州牧大人,再說這‘和’,也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為了能夠感化胡人,他們要錢糧,我們就給,這就好比我大漢現在是一個富人,胡人是一個窮人,他要我給,漸漸的到後來,恐怕是我大漢會成為那個窮人了。更何況,無論是‘武’還是‘和’,說到底受到傷害最多的其實還是我大漢的百姓啊。”稍稍停頓一下,讓劉虞他們消化一下自己的話後,呂布繼續道:“胡人之所以覬覦我大漢,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兩地的生活環境。胡人多以畜牧為主,所以只要有什麼天災,他們的生活就很難過了,為了生存就不得不來我邊境劫掠得以度過天災,因為他們也知道大漢的富饒,以夷制夷的重點也就在這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