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說法。
這李安國乃是軍中衙內黨的首領,賣他一個人情,等於是白送了一份大功勞。
據李中易的瞭解,李安國的祖父李瓊是個極精明之人,他的孫子立下如此大功,嘿嘿,李中易和李瓊將來,就很好見面了哦。
全二準回去的第二天,李中易就聽哨探來報,全一準派了兩萬兵馬南下增援北漢山的守軍,兩路人馬合流之後,足有三萬五千多人。
北漢山,地勢相對比較險要,是漢城北上開京的咽喉要道。全一準在這裡聚集了三萬多人馬,顯然是在防備李中易從他的身後,趁火打劫。
李中易得知訊息後,只是曬然一笑,他一直扣著大周的水師,目的就是想增加大軍行動的機動性。
由此看來,全一準對於海洋的認識,並沒有超脫農耕文明,固步自封的舊意識。
安排好了防備李中易的措施之後,全一準放心大膽的領著十萬叛軍,果斷的北上,包圍了兵力空虛的開京。
國都開京被圍,一時間,高麗舉國震動,朝野皆驚。
王昭急得額頭上直冒冷汗,趕緊命人,召集重臣們到大殿內議事。
大相王融見王昭確實亂了方寸,趕忙安慰他說:“北方光軍司的三萬精銳,已經晝夜南下,相信很快就會趕到。”
王昭連聲嘆息道:“遠水不解近渴啊,終究還是與契丹人和解的時間太晚了。”
大相王融一直是強烈的反契丹派,聽王昭這麼埋怨,他立時閉緊了嘴巴,不敢再多言語。
鷹揚軍上將軍柳承哲,上前拱著手說:“臣請大王下令動員全城的男丁,只要超過十五歲以上的,都必須上城牆,協助守城。”
按照高麗國的軍制,朝廷京軍的六衛二軍,各設上將軍(正三品)和大將軍(從三品)各1人,合計16名將軍組成的聯合議事機構,稱為“重房”。
“重房”會議以鷹揚軍上將軍為首領,所以被稱為武班的班主。重房是武臣的最高機構,與文臣的最高議事機構都兵馬使(後改為都堂)相併列,但是因高麗標榜文治,所以重房的地位遠不及都堂。
王昭聽了柳承哲的建議,連連點頭,說:“就依柳卿所言,此事由你全權督辦。”
出身於平山的,門下侍郎平章事,也就是宰相之一的樸素平,和柳承哲乃是政治死敵,他擔心柳某人獨攬了軍權,趕緊出班奏道:“稟大王,犬子樸小平一向知兵,必可為大王守一門。”
有了樸素平帶頭,高麗的勳貴們紛紛出列,請求由自己的子弟,帶一支兵馬,協助守城。
王昭見雙冀在暗中點頭,心頭猛的一緊,是啊,如果讓柳承哲這個武夫,拿走了全部軍權,萬一他要圖謀不軌,誰人可制?
於是,王昭就順水推舟,答應了樸素平等人的請求,讓他們以家中的私兵為基礎,各領一部動員起來的民壯,協助柳承哲守禦開京。
一直沒再吱聲的大相王融,對於眾人的心思,自是洞察秋毫:世道要亂了,抓緊軍權才是正道理啊!
身為重房的領袖,一心為國的柳承哲氣得直冒火,這都啥時候了,這些朝廷的重臣們,居然還想著牽制他手裡的那點軍權?
要知道,守城的時候,最忌諱的就是令出多門,或是令不行,禁不止。
可是,王昭既然已經點頭答應了大家分權的建議,作為帶兵武將的柳承哲,也確實不好繼續多說什麼。
否則,政敵們一定會給柳承哲扣上圖謀造反的大帽子。
全一準指揮大軍,學著李中易的樣子,搞出了圍三闕一的攻城戰術,只圍了開京的東、南、西這三邊的一共六座城門。
之所以要留下北門,全一準是擔心,遭到南下光軍司的精銳從背後偷襲。
跟著叛軍北上的,還有十萬裹挾來的雜兵,這些雜兵每頓飯只供應兩個湯餅而已。
全一準的心腹門徒,手裡提著皮鞭和刀槍,逼迫這些雜兵,繞著開京挖了三道寬達兩丈的壕溝。
柳承哲手頭的兵力實在是太少了,充當主力使用的鷹揚軍,不過萬餘人而已。他只得眼睜睜的看著,城外的叛軍,一天天的將包圍圈收緊。
人多力量大,全一準的精銳部隊,全都養精蓄銳,雜兵們在負責挖溝,立寨,做飯等後勤事務。
城外的全一準的精銳部隊,大致有三萬人,名字叫作“聖軍”。這些人的都是深信一仙門的忠實宗教信徒,應該算是全一準手下,最核心的主力軍。
其次是,跟著全一準到處搶劫殺人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