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諾李中易,只要平滅夏州党項,即以樞密副使相酬,這可是非常有誠意的提拔。
大周朝廷,自太祖郭威立基之後,首重政事堂,其次則為樞密院。
說白了,也就是以文領武,以文制武。
只是,歷史給柴榮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他最信任的趙老二,在他駕崩之後,果斷篡了他兒子的皇位。
按照大周朝廷的位階,樞密院有正使一人,副使兩人,副使之一掌管軍政,另一則掌管軍令。
大周朝的樞密副使雖然不如北宋時期那麼顯貴,卻也是位高權重的朝廷重臣,但凡軍國大事,樞密副使都有資格參與討論,並發表個人的意見。
晚唐的慣例,政事堂和樞密院合稱兩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乃是真宰相,權攝百僚,掌管民事。
參知政事雖然有資格參與國家大事,可是,並無輪值宮中,掌印簽押的資格,其地位實際上,還不如手握區域性軍權的樞密副使。
這其中的奧妙其實說穿了,也很簡單,郭威,郭雀兒靠可不是士大夫得的天下,而是他手下的數萬精銳將士。
正因為如此,大周朝建立之後,從郭威開始,都異常重視樞密院的掌軍之權。
按照朝廷的規矩,凡是指揮以上編制的禁軍調動,必須政事堂的宰相、樞密使以及兩位樞密副使,四人以上同時簽押用印,才是正經的軍令。
換句話說,一旦李中易當上了樞密副使,他固然無權提拔誰當大將,可是,卻有資格拒絕簽押,從而壞了別人的好事。
這就叫作成事不足,敗事卻有餘!
樞密副使,對於調動禁軍兵馬,提拔軍中重將的話語權,比參知政事強出去太多!
李中易暗暗嘆息不已,柴榮不愧是一代雄主,恩威並施的帝王心術,運用得異常嫻熟,讓人無話可說!(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