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後梁太祖朱溫開始,經過後周太祖郭威,再到兩宋時期,在士兵臉上刺字逐漸形成了“鯨刑”制度,成為募兵入伍的必經手續。
此後,當兵成了一種特殊的職業。一旦當上兵,刺了字,就得終身隸屬軍籍,不能再從事其他職業了。這樣,士兵就成了社會上的一個特殊階層。
由於士兵刺字的影響,刑法裡又正式恢復了漢文帝曾經廢除的鯨刑。
從五代後晉天福年間開始,凡是流配的犯人,臉上都要刺字,稱為“刺配”。而這些犯人,又大多發到軍中服役,稱為“配軍”。
這個時代,在普通老百姓的眼裡,所謂的軍人,基本上和賊匪劃上了等號,名聲非常糟糕。
水滸傳裡,八十萬禁軍教頭,擅闖白虎節堂的林沖,就是刺配滄州,成了人人唾罵的“賊配軍”。
說實話,李中易這個軍事菜鳥,壓根就不清楚有“鯨刑”這種對人格造成嚴重侮辱的制度。
為防禦周軍的進攻,河池的團結鄉兵,早就被召集了起來。可是,一直沒人願意去帶領這幫象兵又象匪的“**”。
等李中易接手後,因為大家都知道他和孟仁毅的鐵桿交情,自然沒人傻到去充當他的老師,點撥需要刺字這事。
等李廷圭來了後,他一心重振朝綱,想幫著大蜀儘快除掉李中易這個“佞臣”,只給了兩天的出發時間。
這種時候,就算是有人提醒李中易要刺字,也來不及了。
這麼陰差陽錯,李中易倒成了鄉兵們感激的物件,咳,運氣不要太好哇!
紮營的時候,李中易揹著手,就站在附近觀察。
李中易發現,這個時代的軍隊宿營,有很多特殊的細節,值得注意。
有人去附近的樹林裡伐木,這且不說,當李中易看見,很多民夫十分吃力地使用竹製的扁擔挖土時,他不禁暗暗懊惱。
早知道是這個樣子,只要在鐵料豐富的河池城內,打造一批簡單實用的軍用鐵鏟或是鐵鍬,每個鄉兵背上一把,不就可以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麼?
李中易一邊嚴重自責,一邊默默地把這些小細節,牢牢的記在心裡。
同樣的錯誤,再犯第二次,那就不是疏忽,而是豬頭了。
李中易發現,民夫們在營地裡,挖了兩道土坑。內圈的那條土坑寬約一尺深約五尺,外面一條土坑,無論寬深都超過了九尺。
等寨牆豎好之後,李中易恍然大悟,裡面的那道坑是挖來豎木頭築寨牆之用,外面的深土坑則是防備敵軍衝寨的壕溝。
營門口,五座大型拒馬交叉擺開,以防備敵軍騎兵突襲衝寨。
李中易走到一座拒馬前,他發現,其形狀和歷史電視劇裡的拒馬,大致相似,只不過,每根木頭都足有碗口那麼粗。
李中易繞著整個營寨轉了一大圈,他發現,鄉軍的五個指揮,只有他自領的中軍兩個指揮,駐紮在中軍大營內。
另外三個指揮的營寨,呈品字形,互為犄角之勢,拱衛在他的中軍大營四周。
嗯,當年因主帥疏忽,導致的慘劇,確實給郭懷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整個大營,扎得有板有眼,進可攻退可守,遊刃有餘。
只是,這木頭營寨,可以防得住火攻麼?李中易看了一大圈,楞是沒找到救火的設施,例如水缸之類的東東。
三國演義裡面,曹操、諸葛亮、周瑜等大名人,都非常善於使用火攻。
火燒烏巢,導致袁家衰敗;火燒赤壁,讓曹阿瞞再也無力大規模南進;火燒夷陵,讓劉蜀從此元氣大傷。
水火無情,必須慎之又慎。
李中易剛要命人去找郭懷,就見一長溜馬車緩緩駛入大營,馬車上載著盛滿水的大鐵鍋。
士兵們抬從馬車上抬下大鐵鍋,走到寨牆邊上,用木勺舀水,把木頭寨牆全部淋溼澆透。
李中易暗暗點頭,有郭懷這個具有豐富實戰經驗的將領在身邊,對他來說,等於是挖沙子,卻撿到了一顆碩大的夜明珠。
轉回到大營門口的時候,李中易突然聽見拒馬附近,有人厲聲喝道:“口令。”
站在李中易身後的王大虎,挺身而出,怒道:“李帥回營,還不趕緊把拒馬挪開?”
就在李中易以為,會上演一幕古代版“列寧與衛兵”的大戲之時,拒馬被人從裡面拖開。
“不知李帥駕臨,冒犯了虎威,請您責罰。”負責守門的都頭,單膝跪地,隆重向李中易認錯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