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金飛白的分有兩行大字。
左側是:奉監國諭,太傅總領三省事;右側為:六軍副使,都督中外諸軍事。
等到李家軍的方陣,越過兩百丈的警戒線,城樓上的宿將明顯看出了蹊蹺。
不管是前排的將士,還是後面的方陣,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彷彿是刀切豆腐一般的筆直。
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當百餘部回回炮車,出現在禁軍將領們的眼前時,大家都不禁狠抽了幾口涼氣。
眾將官只在李中易的奏疏中,看見過回回炮的字眼,並不清楚其中的內涵。當這麼多的拋石車,也就是回回炮出現之後,大家計程車氣陡然降到了谷底。
符昭信目瞪口呆的張大了嘴巴,哪怕是契丹人的精銳皮室軍,進攻大名府的聲威,也完全無法和眼前的場景相提並論。
此時此刻,符昭信已是後悔莫及。早知道李中易的實力強悍至斯,他就應該頂著外戚干政的罵名,盡起朝廷的幾十萬禁軍,與李家軍在博州城下僵持到底。
面對威勢無匹的逆軍,城上的禁軍將領們個個色變,此前的談笑風生,早已煙消雲散。
很多隻是跟著符昭信來混軍功的膏樑子弟,已經轉動著眼珠子,開始謀劃著可能的逃生之路。
“快,快派人去大名府請援軍,務必告知我父王,拼著大名府不要了,也要帶出全部兵馬來援。”符昭信陡然驚醒,他有種極其不祥的預感,博州很可能保不住了,於是當機立斷的向魏王符彥卿求援。
符昭信雖是符彥卿的親兒子,卻因不是魏王世子,早早的失去了大名府地盤的繼承權,只能孤身出外拼前程。
吃過很多苦的符昭信,完全是靠著紮紮實實的軍功,才獲得了先帝柴榮的賞識。他榮任一軍之都指揮使,可謂是名至實歸,沒有半點虛假的成分。
實際上,符昭信儘管提高了警惕,但依然看走了眼。
就在李家軍回回炮方陣的前邊不遠處,由五十餘門騎兵式6磅青銅火炮,以及十二門重達兩千多斤的12磅青銅火炮組成的炮營方陣,在十匹馬拖拽一架炮車的高規格之下,正默默的向前推進。
李中易以前不過是個名醫而已,他對前膛火炮的知識,所知並不多。
根據實驗的結果,所謂6磅炮,在李家軍中,特指鉛或鐵彈丸重達5斤的青銅火炮。
至於12磅炮,彈丸重達十二斤,自身的重量超過了一噸。
李中易曾經想把火炮,按照口徑予以標準化,以便規模化流水線的生產。
然而,可惜的是,受限於這個時代鑄造火炮工藝的嚴重落後,單單是6磅炮的口徑,就可謂是五花八門。
沒有幾乎,而是所有的火炮,其口徑都有或大或小的誤差,根本沒辦法用口徑來統一標準。
最後,李中易沒了辦法,只得用可以準確衡量的彈丸重量,作為火炮型別的代名詞。
此次出兵西進,由於有契丹人突然襲擊的顧慮,除了騎兵營鎮撫使錢書德領著一萬騎軍留在平盧鎮守之外,整個李家軍可謂是傾巢出動,不多不少正好六萬五千兵馬。
由於李家軍廣有戰馬,機動力超群,李中易在行軍的途中,就已經下令,只攻南門和東門,放開北門和西門不攻。
就在符昭信派人快馬去大名府求援的時候,李中易卻混在炮營的行軍方陣之中,一邊觀察,一邊思考可能的漏洞。
博州的軍情,李中易肯定比遠在開封的範質和符太后更清楚,一言以蔽之:易守難攻!
實際上,李中易主動進攻博州,而不是沿著黃河繞過去,主要是倚仗便是四件大殺器:雞尾酒、埋藥爆牆、回回炮和12磅的攻城重炮。
其中,李中易最關心的,其實是12磅的步軍攻城重炮。
按照以往的射擊實驗,在三百米的距離上,用12斤的鐵彈丸,只要炮口對準了城門洞,基本上,一炮就可以轟爛城門。
受限於冶煉水平和造炮技術的極端低下,即使是12磅的重型攻城炮,在訓練有素的炮營官兵的操控下,其有效射程也就300米以內而已。再遠的距離,那就只能靠蒙了,完全沒有準頭。
很快,李家軍的前鋒陣線,已經紮在了距離博州城牆大約三百米的所在。
李中易放下手裡的單筒望遠鏡,滿是期待的下令:“袍澤們,都打起精神來,把12磅攻城炮推上去。老子要讓開封來的土包子們長長見識,教育教育他們,嘿嘿,靠著城高牆厚固守待援的防禦時代,即將一去不復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