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7章 偶遇(2 / 3)

小說:逍遙侯內 作者:大司空

在京城讀書,打算參加秋闈。”潘惟德確實是個爽直之人,不等李中易繼續追問,便直接說明了來京的目的。

李中易點點頭,秋闈也就是禮部試,俗稱省試,是決定讀書人命運的一件大事。

後周的科舉制度,分為常科、制科和武舉。其中的武舉,因為李中易設立了講武堂的制度,已經名存實亡。

常科又分為秀才、明經、進士、俊才、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幾科,其中尤以進士科為重。

制科,又稱大科或是特科,並不是常規的考試,時有時無,主要的目的是選拔出各種特殊的人才。

實際上,李中易對常科中的明法和明算兩科,以及制科中的各種特殊人才,抱有不的期望。

明法之才,正好可以選拔進大理寺,大理寺現在最需要專業性的人才。

至於明算之才,卻是帳房、稅關、丈量田畝等等的可用之才。

至於,制科中特殊人才,因其科目設定的緣故,讓李中易更有期待感。

說句掏心窩子的話,李中易對於進士科的帖經、詩賦以及策論,並不感冒,認為這些不過是無病呻吟的假大空罷了。

這個時代的科舉,就和後世的高考指揮棒一樣,當權者重視哪些科目,讀書人為了作官從而改變自己的人生命運,必定會鑽研那些科目。

只不過,李中易並不想冒然取消進士科的考試,反正不授實任官也就是了,都養在翰林學士院內,又沒有撈灰錢的機會,多幾張吃飯的嘴罷了,沒啥大不了的。

等時機成熟之後,李中易肯定會改革進士科的取士科目,很多時候,改革不能急,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嘛。

李中易略微想了想,從朝廷的開恩科詔書下達,到如今不過十日的光景。可是,潘、曹兩位仁兄已經在京城了,可想而知,他們應該是早就到了。

邏輯很簡單,古時的趕路,可不如現代高鐵或飛機那麼便利,從大名府或是真定趕來開封城中,路上至少要走半個月的時間。

“不知道兩兄臺,打算考哪科?”李中易故意問得含糊不清,目的是想引出更多的實情。

潘惟德不疑有它,爽朗的笑道:“自然是進士科了,家父嘗言,四海歸一,天下太平為時不遠矣,升進士走文途,可比參加武舉的前途強多了。”

李中易暗暗點頭,俗話說的好,馬上打天下,下馬治萬民,和平時期可不就是文臣們的天下麼?

見李中易扭頭向他看過來,曹璨嘆了口氣說:“在下不如潘兄學問好,只是家父硬逼著習文,父命不敢違罷了。”

面對陌生人時的吐嘈,其實是心理上自我解壓的一種好辦法。

很多時候,你的心理話,哪怕是鐵桿發小,也不敢完全直言。可是,若是在火車上遇見的陌生人,倒可以大說特說。

李中易算是看出來了,這個曹璨骨子裡和潘惟德是一路人,只不過,曹璨比較重視禮數,遠沒有潘惟德那麼豁達大度罷了。

閒敘不可能幹聊,更不可以無酒,李中易朝張三正使了個眼色,他馬上端起酒壺,替李中易和曹、潘二人倒滿了杯中酒。

“來來來,咱們萍水相逢卻也是有緣人,滿飲此杯,以賀之!”李中易雖然讀書不多,卻也是泡在大儒堆裡成長起來的皇帝,自然也被薰陶出了幾分文雅之氣。

潘惟德微微一笑,開玩笑說:“這狀元紅酒,可比女兒紅更烈幾分,黃兄就不怕喝多了,找不著回家的路麼?”

李中易放下空杯,哈哈一笑,說:“不妨事的,有大管家和二管家在,回家之路暢通無阻。”

這時,曹璨才注意到了膀闊腰圓的高強和張三正,不由驚歎道:“兩位一定是習過多年的武事吧?”

李中易故作驚訝的追問:“何以見得?”他心想,曹璨的眼力還是不錯的,很可能也是習武之人。

所謂南船北馬,確實是符合當地環境的偏重。北方的大名府和真定府,因為地處抵禦契丹的前沿,民間習武之風盛行,弓馬嫻熟的勇士頗多。

曹璨微微一笑,說:“這位兄臺應該是善射之士。”指著張三正左手食指上的厚繭。

李中易暗暗點頭,曹璨的眼力確實非同尋常,張三正本是弓弩營內選拔出來的神射手。

“至於這位仁兄嘛,必是擅長刀劈之術。”曹璨一語中的,高強以前還是小卒的時候,曾經是刀盾兵裡的佼佼者。

見聊天的氣氛差不多了,李中易便笑著試探說:“想必曹兄出自於真定的武學世家吧?”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