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0章 少年講武堂(2 / 3)

小說:逍遙侯內 作者:大司空

條件下,選拔優秀的少年,就讀於縣城裡的少年講武堂,就成了過渡時期提升人口素質的替代方案。

在和平時期,刻苦讀書,然後透過各級考試,成了村民人改變命運的兩條路之一。

另外一條路,則是刻苦參加鄉軍的軍事訓練,爭取在一年兩次的輪訓中,獲得上級的青睞。

從沒有編制的鄉軍,到朝廷經制軍的廂軍,人生可謂是質的飛躍。

就目前而言,各村的鄉軍士兵,在參加軍事訓練的期間,每月可以拿到五十文的生活津貼。

然而,一旦成了正式的廂軍士兵,每月至少可以領兩貫錢。而且,住宿、吃飯和穿衣不要錢。

也就是說,廂軍計程車兵,只要每月省著點花錢,完全可以積攢下足以養家餬口的家底。

說白了,李中易是看穿了,必須給最底層的老百姓們,以改變命運的盼頭和希望。

身體素質不好,不能從軍的,可以努力讀書,參加朝廷的科考。

從小打熬筋骨的人,可以從參加鄉軍開始,苦練殺敵本領,努力讓上級軍官看中。

不管是哪朝哪代,只要階層沒有固化,給底層人民以盼頭,天下就不會大亂。

“劉村正,每月發一百文,是給娃兒,還是給我?”有個家長忍了由忍,終於架不住心癢,主動大聲問劉勝風。

劉勝風微微一笑,大聲說:“這二百文錢,是發到你們手上的安家費。”

在這個時代,養活一個小娃,成本其實並沒有想象中的高,頂多也就是桌上多一雙筷子而已。至於穿的衣服,大人的破衣裳,縫縫補補改一改,也就是了。

畢竟,在全國近六千萬的總人口中,絕大部分村民都是沒有讀過書的文盲。

文盲顯然不可能參加科舉,他們就只有學著父母的樣子,從事種田的工作,而且祖祖輩輩都種田為生。

在傳統上,種地並不需要學文化。日積月累的總結種田經驗之下,哪怕是文盲,其實也可以做名好農夫。

李中易料定了農民的心思,那就是愛貪小便宜。畢竟,在小農社會,農民的眼光是短淺的,只看眼前的小利,才是真正的常態。絕大多數的農民,沒有去過縣城,很多人祖祖輩輩都繞著大山溝打轉。

所以,李中易在推行少年講武堂的政策的時候,刻意新增了,每戶白拿二百文錢的好處費。

受限於國力的不允許,李中易暫時沒辦法推廣普及九年義務制教育的政策。

但是,從鄉間選拔一定數量的優秀少年,進入縣城裡的少年講武堂學習深造,朝廷還是有這個實力的。

沒辦法,國力如此,只能有多大腦袋,戴上多大的帽子,切不可拔苗助長。

正如李中易所料,當劉勝風宣佈了每戶可以白拿兩百文錢之後,只要家裡有適齡小娃兒的人家,一個個搶著報名。

農民也會算帳的。一月白拿兩百文,一年就是兩千多文錢,至少可以扯幾尺麻布,做一身新衣裳吧?

村裡的小娃兒,每個人都進少年講武堂,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可是,選了張三家的娃兒,為啥不選李四家的娃兒呢?

李中易其實也料到了這一點,所以,全村近百名小娃兒,都必須參加兩場考試。

一是識字考試,一是身體素質考試。撇開識字考試不提,所謂的身體素質考試,主要是站軍姿比賽。

誰的軍姿最標準,誰最能夠耐得住寂寞,吃得下站軍姿的苦,誰就會脫穎而出。

縣裡的巡檢使,已經發下話來,合格少年學員最多的五個村,每位村正獎勵二十貫錢。

其實,這是李中易定下的政策。其目的就是煞住弄虛作假和請客送禮的歪風,讓選拔少年才俊,回到正確的道路上來。

而且,選拔少年講武堂的學員,由各地的鎮撫官和軍法官聯合主持,各地的軍事將領幾乎說不上話。

作為資深的老官僚,李中易心裡非常有數,上邊出一項善政,很容易被下邊的歪嘴和尚念成大撈好處的利益經。

所以,選拔的規矩之中,很多的配套政策,都很有針對性。

天還沒黑,找村正劉勝風報名的村民們,就已經擠得水洩不通。

劉勝風駐村的時間也不算短了,哪家的小娃兒很調皮,哪家的小娃兒很老實,他的心裡都有一本明帳。

不過,既然是公開選拔,只要是來報名的,劉勝風也就來者不拒,照單全收。等考試的時候,再見真章,讓輸家輸得心服口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