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政為主。
嫡系人才的培養,也就是所謂的天子門生,一直是李中易掌握大政的基礎。
回到鄭州之後,李中易就一直待在兵馬總管府內,一邊處理手頭的軍政事務,一邊密切的注視著開封那邊的局勢變化。
根據幾個情報來源遞過來的訊息,隨著孔昆的被貶,打算鬧事的文臣集團,明顯出現了重大的分歧。
在文臣集團之中,有人主張應該從長計議,不能搞只爭朝夕的那一套。畢竟,李中易不是光桿皇帝,而是擁有幾十萬精銳大軍的統帥。
只是,這一派的意見明顯不佔上風。因為,反對派的理由也十分充分。
答案其實非常簡單,李中易的兒子們並沒有延請儒學的名師。換句話說,既得利益的儒臣集團,要想影響皇子們的可能性,被極大的削弱了。
說白了,以讀書人不謀一時的特性,如果皇子們都請的是儒學師傅,他們倒不至於有膽子和李中易爭一時之長短。
然而,讀書人們都看得很清楚。若是本朝的皇子們一直延續不請儒學師傅的傳統,那麼,獨尊儒術的基本國策,遲早會變成一個笑話。
千百年來,獨尊儒術已經成了統治者和讀書人之間的一種默契,即,讀書人支援統治者坐穩江山的基礎是:只重用儒門子弟。
也就是所謂的與士大夫共天下!
然而,李中易是不吃這一套的,他的邏輯是與全天下的有識之士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