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似有所悟的小聲叨唸,無奈與懷疑、盤旋於幽深的眼底,一時仍難排解:“但願……父皇也能這樣想……”
無憂一怔,隨即便垂下了眉睫,欲言又止……
她知道,要習慣了百戰沙場、爭強好勝的李世民,去心平氣和的無慾無求,怕……是絕不可能的!
***********
最近的天策府,自有一陣風言風語,似每個一人,都在用異樣的眼光打量起韋妃,畢竟,她是後進門的,又沒什麼來歷,還是個再嫁之婦,自不比楊如夕那般值得信任,一時間,便更使得流言四起……
這日,無憂經過花園,本想放鬆下懶散的身體,可幾個澆園丫頭的輕聲議論,卻令她頓沉了心……
“你們……在說什麼?”
無憂突的一句,打斷了丫頭們的細細聲語,一驚,慌忙止住了口,卻一個個低垂著頭,支吾不語……
“是在……議論韋妃娘娘嗎?”
無憂見驚嚇了她們,便隨意輕撥起身邊的花枝,顯得不那麼刻意,幾個丫頭這才鬆下口氣,心跳也漸漸平息,雖說平日裡、王妃待人和善,但,隨便議論上人之事,終還是不該的……
“是,奴婢們再不敢了……”
…………………
“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出自《論語》,解釋:君子對於天下大事,不刻意強求,不無故反對,沒薄沒厚,沒遠沒近,沒親沒疏,一切按道義行事!這裡的道義指,行事的原則和標準:)
第 17 卷 明爭暗鬥13
無憂見她們認錯,便收起了些微怒,本不想再責備她們,可猶豫了一下,覺得提醒上一句總還是要的,畢竟,這樣議論來議論去的以訛傳訛,對於事情的真相,恐並沒什麼好處:“嗯,好了,那你們繼續忙吧,但,以後沒有證據的事情,還是不要憑空議論為好,韋妃娘娘終歸是上人,要尊重,都……記住了嗎?”
幾個丫頭趕忙喏喏的應了,無憂這才點點頭,轉身欲去,微抬眼間,卻停住了腳步,只見,迴廊的漆柱邊,盈盈的立著一名女子,綢裙飄展、目光凜冽,正看望著自己,驚詫與不可思議凝結在淺紅的眼底,冰冷如霜……
正是楊如夕!
“姐姐,還需要多少證據呢?把這樣一個人留在府裡、留在王爺的身邊,姐姐……就不覺得後怕嗎?”
楊如夕的口吻中,明顯帶了責怪的意味,凌厲的就如初見她時、那般迫人,無憂很能理解她此時的心情,有誰不疼自己的孩子呢?所以到並不怪她,只淡淡的一笑:“妹妹的心情,我理解,可……這萬事都是要講求證據的,沒有證據的事情,這樣傳來傳去,總是不好,妹妹是個知理的人,這個道理,想也該懂的……”
楊如夕兀的一怔!
知理的人!無憂眼裡若有似無爍閃的光,著意的漫過楊如夕臉頰,竟覺潮熱騰騰,按她的意思……自己再說下去,豈不就成了無理取鬧嗎?真好一句知理的人!
楊如夕秀眉微蹙,眼中灼火、莫名煽赤,她不明白,無憂怎會如此維護那個滿是城府的女人,而不相信與她姐妹多年的自己呢?
她不懂,更一時很難想通,言語間、自也暗含了怨氣:“好!那妹妹也就不好多說什麼了,就但願姐姐……能早日找到證據,以塞悠悠之口吧!”
楊如夕說完,便陰沉著秀臉揚袂而去,甚至,都沒有顧得上禮數……
無憂只無奈一嘆,望著她忿忿走去的背影,知向來高潔的她,是太過憂心恪兒才會如此,故,並沒太放在心上,只希望,她不要一直這樣鬱郁沉溺才好……
看來,這件事情務必要儘快查清了,否則對於她們雙方來說,恐都會是心中利刺,難以拔除,那麼日後相處起來,便不知再要生出多少禍端了;就先去廚下看看吧,無憂想,畢竟,不管做什麼樣的湯,都是要從廚房開始的……
無憂想著,便轉身而去,卻沒注意到,在她與楊如夕對語之時,便早有一人,立在了漆柱之側,默默跟在了她的身後……
第 17 卷 明爭暗鬥14
無憂來到廚房,已接近午飯時分,大家都在各自忙著,見王妃突的臨駕,自是意外非常,趕忙放下手中事務、紛紛見禮,無憂微笑著免去,便悄悄叫過領事的、詢問起當天的情況,領事的也不甚清楚,只說韋妃是常來的,總愛做些這個,弄些那個的,又是上人,大家自也不好多問,無憂點了點頭,又問了木耳的所在,便讓他去了,也讓大家都不必再拘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