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他而言已經沒有多少吸引力,劉和來洛陽是為了華夏謀求一條可以走得更加久遠強大的道路。
大將軍的車輦行至皇宮正門時,劉和將皇帝送下車,說了一句話:“皇侄,吾方至洛陽,尚有一些事務處理,待忙過這幾日,便來宮中與你暢談一番。”
劉和說這話的時候表情親切,語調平和,就像對著自己的家人,毫不做作,似乎根本沒有考慮別的什麼。在劉和看來,既然皇帝喊自己為“皇叔”,那他喊皇帝為“皇侄”也是理所當然,至於外人聽了會不會覺得刺耳,那是別人的事情。刺耳也罷,順耳也好,反正劉和已經決定要掀開大漢朝從上到下大改革的序幕,哪裡還會在乎這麼一點小細節。
劉和在薊城時便與父親劉虞分府治事,如今來了洛陽,自然也不會住進太傅府中。劉和尚在鄴城時,李嚴便組織工匠修葺整理昔年大將軍何進所住的府邸,只等劉和入住。將皇帝送回皇宮之後,劉和沒有直接前往修整一新的大將軍府,而是來到太傅府,與父親劉虞見面。
劉虞對於兒子的到來。心裡既歡喜又糾結。他喜得是兒子來了之後自己便可以輕鬆許多,就像當年在薊城那般,很多繁雜瑣事都可以一股腦地丟給能幹的兒子。他糾結的是兒子如何與皇帝和眾大臣們相處。雖然兒子不是殘暴不仁的權臣,但也絕對不是那種任憑別人指手畫腳的弱者,如果誰敢頂撞和阻止兒子的決心意圖,手握大權的兒子只需一個眼神,一句話,頃刻間就能讓洛陽城內血流漂杵。
父子相見,少不得一番噓寒問暖和推心置腹。到了夜深人靜之時。書房之內劉虞輕聲問兒子:“世仁此來,所圖者為何?”
劉和似乎早就料到父親有此一問,坦然回答:“孩兒所圖者。乃大漢千秋之業!”
劉虞又問:“欲做霍光乎?欲效王莽乎?”
劉和大笑,糾正父親話語中的錯誤。“父親,我們的身份既不同於霍光,亦不同於王莽。怎可以霍光和王莽做比呢?孩兒知父親心中所慮者為何。孩兒今日便向父親保證,今生絕不會登基稱帝,也不會對現在的皇帝有任何不該有的動作。”
劉虞知道自己這個兒子向來重諾,只要是說出口的話,從來都是言出必行。他點點頭,然後問道:“為何今日要在城門外當著眾大臣的面邀請皇帝與你同乘一車?為何在皇帝入宮時言語隨意?”
“孩兒邀皇帝同車共輦,是要告訴天下人,只要是我想做的事情。皇帝也不能違逆!孩兒在皇帝入宮時稱其為皇侄,是要告訴天下人。劉氏皇族內部和睦,皇帝與宗族同氣連枝。”
“你這樣行事,難道就不怕別人指責你無君無臣,是董卓第二?”
“父親放心,孩兒自認養望已足,過往種種善行,可使天下多數人理解和接受我現在的這種強勢舉動。還請父親理解孩兒如今的處境,我可以不去爭奪那張龍椅,也可以保證皇帝過得體面尊嚴,甚至還會逐步把帝國的權力收攏上來,然後拿出一部分放到皇帝的手中,但為了跟隨我的千萬軍民,我必須要保持一種強勢而不可侵犯的姿態,否則人心一散,則大事難成。”
劉和這話說的很直白,也很坦誠,劉虞雖然忠於漢室,但面對自己兒子時,卻也不好指責他這種權臣的心態。畢竟大漢在眼看就要分崩離析的時候轉危為安,甚至漸漸顯露出涅槃重生的跡象,這一切都得益於兒子的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劉虞從來都沒有懷疑過,若是把大漢交到劉和的手中,絕對比交到如今這個傀儡皇帝的手中更好。既然劉和承諾不會對皇帝下手,甚至還會主動替皇帝收攬權力,劉虞也就不再苛求兒子,轉而詢問起劉和的具體打算。
面對父親的詢問,劉和並不掩飾和保留,將他來洛陽之後的長遠打算和近期目標都說了出來,劉虞聽完之後甚感欣慰,鼓勵兒子說道:“吾兒胸中既有如此雄心壯志,汝父就算是被天下人誤解和質疑,也要替你掃清障礙,遮風擋雨!”
劉和謝過父親,連夜返回將軍府中,也顧不得一路勞頓,胡亂吃了一些夜宵之後,便與趙雲、李嚴、賈逵和陳群等屬下商議起來。
李嚴首先向劉和彙報了洛陽城內城外的局面,趙雲則向劉和簡要彙報了洛陽周邊各路兵馬的動態,陳群等人也向劉和彙報了洛陽地區經濟民生方面的情況。劉和聽完之後,對眾人說道:“諸位勤於任事,各項準備滴水不漏,這對下一步我們的計劃大有裨益。今日議事便到這裡,下一步的行動一切聽令行事。”
諸人於是各自散去,其中隨劉和一起來洛陽的郭嘉、田疇等人住進將軍府內,趙雲在洛陽有自己的府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