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部分(3 / 4)

小說:三國之幫爹當軍閥 作者:江暖

率領一萬士兵前往望平和遼陽,進一步加固襄平以西、大遼水東岸的防線。

卻說徐晃讓人將上萬條小木船丟進大遼水中之後,因為這些木船遇水不沉,始終在水面上漂浮,而此時渤海海面上已經開始颳起西北風,所以當這些木船從遼水入海口漂進渤海之後,便被西北風吹著向遼東半島方向而去。這些木船有不少隨著海浪湧上了安市、汶縣、平郭以西的海岸線,海邊負責瞭望遼東水師動靜的哨探們在每艘木船的船底發現了一個只有薊城司令署外圍情報人員才會認識的奇怪符號,驚訝之下趕緊撈起幾隻木船,送回了鮮于銀駐守的安市。

鮮于銀接到探子們送來的木船之後,翻來覆去的看,卻是看不出其中的玄奧。若是換做別的那種剛愎自用的主將,或許就會讓手下人將這幾條小木船丟進灶臺之中當柴燒,可鮮于銀不是這樣的人,直覺告訴他這幾艘外形相似,上面刻著聯絡符號和清晰文字的木船有玄機。

既然鮮于銀搞不懂,他便立即派人星夜帶著木船前往李儒駐守的新昌城,讓李儒這個智謀之士破解小木船身上的秘密。

李儒拿到小木船之後,也是十分重視,他將木船上面橫著刻的十六個字抄在白紙上面,豎著寫一遍,橫著寫一遍,四個字一列地又橫豎寫了兩遍。

李儒一邊寫字,一邊琢磨。

“兩人一船……兩人,就是二人……將‘二’字和‘人’字疊在一起,可以寫成‘天’字,也可以寫成‘夫’字,還可以寫成‘介’字,‘仁’字……”

看著紙上剛剛寫好的“天”、“夫”、“介”“仁”等字,李儒雙眉緊鎖,腦中不停地思索和聯想。

忽然,李儒眼睛一亮,似乎找到了一絲線索。

“如果將這個‘夫’字理解為夫餘人,那麼兩人一船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我們的人和夫餘人已經坐上了一條船?”

李儒自問自答,將目光投向牆上掛著的行軍地圖。

“夫餘人在玄菟郡以北,他們與遼東鮮卑之間便是以南北走向的遼水作為界線,如果徐晃率軍繞道北上,將遼水西面的鮮卑人驅趕到北面去,再從夫餘人控制的河段渡過遼水,就可以從北面突入玄菟郡,進而迅速直插襄平城……嗯,這麼分析可以站得住腳,與‘二人一船,可過遼水’的字面意思完全契合。那麼下面兩句話又該如何理解呢?”

“雙日若出,必破襄平……雙日,也可以理解為重日……重日,……重陽日……,九月初九,如今是八月下旬,距離九月初九還有十來天時間……”

想到這裡,李儒腦中忽然一片明朗,頷首自語:“呵呵,吾明白了!這是遼西那邊的友軍向吾軍釋放的重要訊號,他們已經與夫餘人暗中取得聯絡,有辦法順利渡過遼水,準備在九月初九前後從玄菟郡方向奇襲襄平,所以放出大量木船入海,利用風向海流傳到我們這邊來,通知我們早做準備,與他們同時行動!”

“來人呀,速速傳訊給鮮于將軍,請他立即返回新昌,本軍師有重大軍情與他商議!”(未完待續。。)

第四二五章 東西呼應

鮮于銀接到李儒的通知時,雖然還不知道木船上所刻十六字的具體意義,但他有種預感,覺得是時候對襄平的公孫度發起最後一擊了,所以毫不猶豫地將原本駐守在安市的五千步兵帶回新昌。

安市經過國淵這位能士一段時間的治理,局面已經穩定,原本從汶縣和平郭兩城逃過來的百姓也紛紛返回了鄉里。安市和汶縣周圍百姓如今只認縣衙釋出的政令,不再聽從和遵守公孫度在遼東另外搞出來的那套政令體系。

李儒見到鮮于銀之後,將自己的分析說了出來,鮮于銀聽了甚是認同,他一臉欽佩地對李儒說道:“徐公明能夠想出木舟傳書這一招,實在是令人稱奇。不過,軍師能在一夜之間便猜出謎底,更是令某佩服啊!”

“徐公明也是迫於無奈才出此奇招,他若是派人繞道從海上傳遞訊息過來,不僅容易被公孫度的水師截獲,而且耽誤時間,反而不如用這種看似容荒謬,實際上卻是最便捷的方式向我們通報軍情。”

“可是,徐公明怎麼知道我們一定會發現這些小木船,而且還能從這十六字中破解出他的意圖呢?萬一我們的細作沒有發現,又或者敵營當中也有能人破解了這個明語下面的意思,豈不是弄巧成拙?”

“以吾所見,這些情況,徐公明已經想到了。這次我們的細作在海邊同時發現了十數條外形相同的小木船,那就說明徐公明讓手下做了許多這樣的木船。他這是利用巨大的數量優勢來彌補木船在海上漂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